进口葡萄酒“身份证”问题多 中文标签有讲究
原标题:进口葡萄酒“身份证”问题多
近日,安徽省南陵县消协成功调解了一起红酒无中文标识案,消费者获赔1500元,此事又一次给进口酒类的标签问题敲响警钟。尽管我国早已对进口酒类中文标签有明文规定,但记者了解发现,缺少中文标签、中文标识不规范、中英文标识不符等问题层出不穷,引发诸多纠纷。
进口酒无中文标签行不通
今年4月下旬,南陵县消费者王先生在该县一家超市购买了三瓶进口红酒,回家后发现酒瓶标签上全是英文,没有中文标签和中文说明书。王先生认为,超市未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销售商品,侵犯了他的合法权益,遂要求超市给予相关赔偿,但超市方拒绝,协商无果后,王先生投诉至消协。后通过消协调解,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王先生退还三瓶进口红酒,供货商向王先生赔偿1500元。
据了解,中文标签是进口葡萄酒的“身份证”。食品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有关食品特征和性能的信息,也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我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
据工商局执法人员介绍,如果进口酒类没有中文标签,就说明这一商品不是通过正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入中国市场的。换言之,如果在我国境内销售的进口酒没有中文标签很可能涉嫌走私。一经发现,执法部门将依法查扣。
知名葡萄酒专家曾微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辨别原瓶进口葡萄酒,首先要看经销商是否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卫生证和海关进口报关单。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进口食品都要加中文背标,如果酒瓶的背面没有中文背标,有可能是走私进口,质量不能保证。
标注内容不规范也不合格
资深进口葡萄酒经销商林先生提醒,原装进口酒必须有正标和背标,而且背标上要有中文标识。也不要以为有中文标签就万事大吉,一些产品标签上的内容不合规定一样有问题。欧洲红酒的正标都有酒庄名、产区、级别、酒精度、容积、年份这6个最基本要素,同时中文标签还要加上国内进口商和经销商的信息。“消费者选购进口葡萄酒和洋酒时要认真阅读标注的内容,甚至仔细跟英文内容对照。”
根据规定,进口食品中文标签必须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以进口葡萄酒为例,其标签须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GB10344-2005)和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相关规定。特别是葡萄酒标准中规定,葡萄酒可按照含糖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预包装葡萄酒标签应按含糖量标注产品类型(或含糖量)。
此前,深圳某公司从智利进口了一批半干型红葡萄酒,但经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抽样检测发现,这批红葡萄酒总糖为6.0g/L,总酸为5.4g/L,按照我国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规定,该批红葡萄酒标签类型不能标注为“半干型”,而应该是“干型”。于是,该企业被责令整改。
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一季度进口葡萄酒数据显示,中文标签一次检验不合格率达到39.24%。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无中文标签、未标示警示语“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中文标签标注的产品类型与实测结果不符、中文标签标示葡萄酒品种而原标签无对应信息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当季葡萄酒进口量大幅减少。
对此,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表示,进口酒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重视中文标签的重要性。为规避贸易风险,企业应提前与生产商联系,全面掌握产品信息,同时要注意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与检验检疫部门加强沟通,避免因标签不合格带来经济损失。
延伸阅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