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揭养老服务七大陷阱:预付式消费周期长变数大
10月16日,中国消费者报协会发布了《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暨老年消费情况专题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老年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养老服务、老年养生保健等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特有服务开始成为新的投诉热点。
陷阱一:养老院好进不好出
我国养老产业基础较弱,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市场空间逐渐打开,但目前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参差不齐,养老产品单一,消费争议时有发生。
南京消费者张婆婆已经年过90。今年4月,张婆婆来到常州溧阳某老年福利中心参观。营销人员明知张婆婆有视力障碍,无法阅读合同,依然用洗脑式营销等手段说服她签订合同,并交纳费用1.6万元。张婆婆回南京后,被医生告知身体状况不适宜长途奔波入住外地福利院,于是她要求退款,遭到拒绝。无奈之下,张婆婆投诉到江苏省消保委。
江苏省消保委和该老年福利中心联系。福利中心否认营销中存在问题,虽然同意退款,但是要收取50%的违约金。消保委认为,消费者是90多岁的老年人,在陌生环境中,判断力与决策力都相对较弱,销售人员通过半强制等方式进行销售,本质上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在消费者正当主张下,经营者应当履行解除合同义务。经过调解,该中心同意办理退款1.3万元。
无独有偶,吉林省吉林市消费者胡女士向吉林市龙潭区消费者协会铁东分会反映,其母亲于今年9月24日入住康馨源养老院,入住3天后感觉身体不适不能继续居住。胡女士为母亲办理出院手续,想退回剩余费用,遭康馨源养老院负责人拒绝。铁东分会接到投诉后,联系了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经过调解,康馨源养老院同意为胡女士返还剩余住院费。
陷阱二:养生保健服务不规范
老年人养生保健需求大,常见的有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部分老人还有减肥、美容需求。一些养生保健机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事保健服务的资质,服务缺乏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部分消费者“养出”一身伤,美容变“毁容”。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年逾七旬的韩先生,在该市某按摩院进行免费按摩体验。服务人员介绍该美容院的设备可以治疗腰锥、颈锥、正骨及身体的其他病症,但是需要配合使用按摩院的按摩剂,需要消费者购买。韩先生还在犹豫,按摩人员已经打开了按摩剂包装,用按摩剂为韩先生按摩。按摩结束后,韩先生只得购买了两盒总价5660元的按摩剂。
回家后,韩先生感觉按摩效果不好,失眠症状更加严重,第二天依旧没有好转,与按摩人员声称能改善睡眠作用不符。韩先生要求按摩店退货退款。按摩院只同意退还2000元。双方争议无法和解,消费者请求赤峰市消协帮助维权。
消协工作人员调查了解到,按摩人员没有得到消费者明确的允许,私自将按摩剂拆开包装导致消费者无法全款退货,商家存在一定的过错。经消协调解,按摩院同意为韩先生退款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