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小程序“诱饵”多 轻信者被“套路”
打开微信小程序,各类信息应有尽有,小程序火了,为不少创业者带去商机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打起了歪主意。
去年6月,接到安徽合肥市一家网络公司发出的“国家中小企业互联网扶持暨小程序会议”的电话邀请,安庆市从事助听器销售的何方很有兴趣,不想这一去,便掉进了“陷阱”。
抢注小程序“诱饵”多,轻信者被“套路”
全封闭的酒店会议现场,展示了大量有关腾讯公司的宣传内容,会场禁止录音录像,公司人员极富激情地宣讲:“你错过了实体经济、错过了‘互联网+’,还要错过小程序吗?”
“公司自称是微信授权的第三方。”何方说,他们鼓动在场的人抢注稀缺的微信小程序名称,还向大家展望了后期可观的商业价值。“他们说,微信小程序可为店铺做广告,抢注一个小程序名称相当于‘跑马圈地’,以后别人再想注册,得找你协商,转卖名称还能升值。”
一番话让何方动了心。这时,公司又抛出“诱饵”:“原价3.98万元的小程序注册开发费,现只需1.98万元!抢注名额有限,先到先得!”一阵鼓动之下,才一会儿工夫,就有很多名称都被参会者注册。何方赶紧抓住机会,当场花了5.94万元,签约认购了3个小程序的注册开发。
从会场回来以后,何方犯起了嘀咕,上网搜索“小程序注册”相关信息,发现原来小程序可凭营业执照或身份证件自主申请注册,仅需300元。“我又咨询了腾讯的客服,得知微信从没授权任何第三方开发制作小程序。”
察觉到事情不妙,何方立刻和这家网络公司交涉,却被告知合同约定的不光有小程序注册,还有后续的开发推广等,这些都要费用。“可他们交付的产品只是粗糙的模板,没啥技术含量,远不值近两万元的价钱。”何方说。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湖北十堰市民熊科花费1.96万元同武汉一家公司签订小程序开发合同,事后发觉不对,与对方交涉数月未果。浙江台州从事地毯销售的黄晓花费1.58万元,同杭州一家公司签订小程序开发合同,事后被公司告知“不接受退款,程序已开发,费用已用完”。来自广西的朱路花了1.96万元购买小程序服务,事后多次与公司人员沟通,仍未收到任何小程序制作成品,到公司注册地及公司先前提供的其他地址后,发现那里已是其他公司的办公场所……
记者梳理几位举报人反映的情况,发现被举报公司都有以下特点:电话邀约,假托有大公司授权,拉大旗作虎皮;强调抢注小程序名称的市场前景广阔,并给出名额有限、折扣优惠等“诱饵”;现场禁止录音录像,合同条款精心设计;事后提供服务粗制滥造,或根本未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