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前需要特殊照护 “优逝”服务动力不足
临终关怀为何缺位(聚焦·临终关怀追踪(上))
“优逝”需求越来越大
过去我们只讲优生优育,忽视了“优逝”。由于医院缺乏临终关怀服务,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痛苦
2017年末,家住湖南长沙天心区的老曾因肺心病去世,之前饱受疾病的折磨。
老曾患肺心病近20年,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一直没去大医院治疗,发病时才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点滴、吸氧,暂时控制住病情。
从2017年7月开始,老曾病情恶化,全身浮肿,心脏、肺功能出现衰竭现象。儿子赶紧将父亲送到大医院。经过几天的住院观察,医生认为老曾没有继续住院治疗的必要,建议将他接回家里照顾,并准备后事。此时老曾已不能下床走动。回家后,在床上躺了近3个月,直到去世。
“父亲去世时,背上生了褥疮,皮肉腐烂,都能见到骨头了。”小曾自责地说,平时是妻子在护理父亲,他自己忙于工作,没能将父亲照顾好。
老曾背部长褥疮是因为长时间没有翻身。“以前,父亲躺着都能自己翻身,那段时间,我们并没有注意到他已经不能翻身了。”小曾回忆说。原来,老曾心肺快速衰竭,已没力气翻身,而小曾和妻子不懂护理知识,没意识到要按时给老曾翻身拍背。
“父亲去世前一个月一直喊疼。我检查他的身体时才发现褥疮已经非常严重,但又不敢移动他,害怕恶化。父亲生前最后一个月是在剧痛中度过的。”小曾说。
“肺心病到晚期,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疼、头胀,全身浮肿疼痛,心肺衰竭还会引起其他脏器衰竭,患者非常痛苦。”给老曾看过病的医生说,“老曾由于家人照顾不周,背部长了严重的褥疮,疼痛不言而喻。”
“当时并不知道还有临终关怀。”小曾表示,当医院告知父亲病危时,自己都蒙了。“如果医院主动提供临终关怀病房,我也不会将父亲接回家里照顾,父亲可能就不会在临终时遭受那么大的痛苦。”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认为,从病理学看,疼痛对患者的身体威胁很大,而很多癌症患者在临终前都会遭受剧烈的疼痛。医学界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癌症晚期患者都有疼痛症状,有些患者会痛不欲生,甚至有自杀行为。“这些患者需要临终关怀,我们应通过止痛、护理等手段尽量减少肉体上的疼痛,让他们感觉舒服、安稳一些,从而走得更从容、更有尊严。过去我们只讲优生优育,忽视了‘优逝’,现在人们对‘优逝’有了更高的需求。”
“由于医院缺乏临终关怀服务,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痛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松堂说,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看,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公立医院动力不足
临终关怀的定位是以最少的医疗干预减轻患者的痛苦,而现行医疗收费标准是为了治病而设立的
“很多大医院认为那些癌症晚期、脏器衰竭的患者没有治疗意义,也活不了多长时间,加之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一般都建议患者出院。”李松堂说,患者回家后,无法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只能痛苦地等死。
“我国的临终关怀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医院申请设立临终关怀中心,但进展缓慢。”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主任秦苑说,该院于2017年3月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专门为癌症晚期的患者缓解生理的病痛和心灵的折磨。
刘端祺介绍,现在只有一部分医院设置了临终关怀中心,北京有十几家,一些医院如陆军总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临终关怀中心,但从肿瘤科的病床中拿出部分床位专门做临终关怀服务。
我国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口数量庞大。2016年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达到900多万。刘端祺认为,除去猝死等因素,绝大部分人在去世前会遭受巨大的痛苦,亟须临终关怀,而得到临终关怀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
临终关怀需求那么大,大医院却缺乏提供服务的动力,原因在哪?
“大医院做临终关怀服务成本高、收益小。”秦苑分析,临终关怀的定位就是以最少的医疗干预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程度减少技术性医疗手段和药物手段,同时大量增加人文关怀,这些服务需要很高的人工成本。而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是为了治病而设立的,只有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和用药才会有收益。心理医生的治疗虽然可收费,但主要针对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患者需要临终关怀的时间长短不一。”刘端祺说,有的患者奄奄一息,开展临终关怀后,可能几天就去世了;有的癌症患者做完手术和放疗,断断续续可能要在医院接受几年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工作量很大,除了对患者进行24小时照护,还需要营养支持、心理安慰、按时止痛等。
刘端祺透露,临终关怀需要的一些药物和服务,医保不给报销,或者报销比例很低。比如阿片类药物一片需100元左右,有的患者疼痛不那么剧烈,一天吃一两片就够了,有的患者疼痛太剧烈,可能要吃20片,一天就要花2000元,10天下来光阿片类药物就要花费2万元。如果医保不报销,患者家属负担很重。很多家属经济条件一般,就将患者接回家照顾。这样,医院更没有动力去提供长期的临终关怀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