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方便面遭遇“中年危机” 韩国泡面“狼”来了
自1958年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在日本诞生以来,60年间,尽管始终被贴着“非健康食品”的标签,但这却并不妨碍它的身影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并且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速食食品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面产销国。在国内,方便面曾经长时间被冠以国民食品的称号,它曾是数百万中国打工者的首选方便餐,也以春运神器、加班拍档、创业伴侣等角色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相关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方便面营业额连续18年递增。2013年,中国内地和香港方便面总销量达462.2亿包,平均每秒打开1465包。然而,最近几年,中国的方便面行业却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并非所有国家的方便面销量都在下降。据韩国媒体报道,2017年韩国泡面出口再创新高,对外出口额首次突破3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占比达25.9%,位居首位。这也意味着有近三成的泡面都是中国消费者买走的。
当国产方便面遭遇销售危机,国内市场对韩国泡面的需求和销量却在不断增长,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不再是绿皮火车的饮食标配
一组数据可以验证方便面在中国市场曾经的辉煌:在鼎盛时期,方便面产业在中国曾经历连续10余年、年均20%以上的快速增长,年消费量占据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与之相对应,方便面市场崛起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方便面市场也从中享受了一把“民工潮”红利。
从2013年以后,中国方便面销量连续3年下跌。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方便面年销量385亿包,比最高峰时少了80亿包。
方便面巨头康师傅公司的年报显示,2006年至2013年,康师傅方便面板块营收从10.52亿美元增长至43.32亿美元。2013年至2016年,这一板块营收下降至32.39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跌幅高达25.24%。
不仅如此,整个行业上下游市场的日子都不好过。有方便面经销商透露,一箱24包的康师傅袋装面,从康师傅厂家以46.5元~47.5元拿货,折算下来每包1.98元,商超卖场终端销售价为2.5元/包。“一包方便面只能赚4毛钱,销量上不去,不仅不赚钱,有时还会赔钱。”
整个行业的急转直下折射的恰恰是国人生活方式、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外卖的横空出世、出行方式的便捷多元、消费方式的升级以及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最终使得方便面褪去了国民食品的光环。
举例来看,2013年国内方便面销量开始遭遇滑铁卢时,正是网络外卖平台兴起之时。2016年中国人消费了近1700亿元的外卖,而2015年这个数据只是382亿元,增长了3倍多。这与国内方便面行业销售量的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照。
“网络订餐模式不仅比方便面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口味更加多元,方便面的核心优势几乎被完全取代。”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的公关人员告诉记者。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认为,高铁的迅速发展是方便面市场低迷的又一重要因素。据统计,以往有近20%的方便面销量出现在交通系统上,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在火车上。然而,近几年来高铁动车的迅速普及,极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方便面作为绿皮火车的饮食标配正逐渐走向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