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医院年底突击控费:限药限手术不顾患者病情?
加强动态科学管理避免“一刀切”
从事医药领域投资的海虹控股公司新闻发言人陆挥认为,目前,全国公立医院在推进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对医院的药占比等指标进行严控。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控制药占比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医院过度开药等趋利行为,让群众得到医改、药改带来的实惠,如果为了达到控制药占比的目的,在第四季度盲目管制病人需要的药品,这难免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陆挥等指出,之前药品和耗材出现滥用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服务价格过低、医务人员的正常收入低,才导致“以药养医”、“以耗材养医”。如果医疗服务价格尚未完全理顺、医生薪酬制度改革严重滞后,那么医院和医生在药改之后收入受损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通过过度检查来弥补损失,这样患者难免陷入被过度检查的尴尬局面。
有关医疗界人士认为,一方面,国家医疗控费指标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建议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科学管理,促进公立医院良性运转,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应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做好医改、药改与医保支付等政策的衔接,保证患者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占伊扬说,长期以来,大家认为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与新耗材、新药的不当使用有关,因此主张严格控制使用。新耗材、新药虽然更昂贵,但通常质量更高、疗效更好。而且要考虑到,各方对此有不同的需求:医生首先要确保医疗质量,倾向于用新耗材和新药;医保方要求适当使用新药和新器材;患者希望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三方之间需要达到“动态平衡”,不能一味为了加强控费,而限制了新药、新器材的积极使用,反而让患者得不偿失。
四川省肿瘤医院相关管理人士指出,大医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新设备、引进新医疗技术等原因,控费压力很大,而且不同类型的医院之间,需要控费的力度也不同。“目前10%的指标过于笼统,比如,像肿瘤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每天手术量不大,但是手术难度高,高难度手术需要大量的手术耗材,如果指标设置过于死板,反而不利于医疗技术的发展。”
占伊扬等建议,完善当前的医疗控费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尤其是对新药和新器材设立科学的费用增长机制,加快分类确定控费要求并进行动态调整。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也迫在眉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关专家建议,加快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行按照病种分组分级报销的方式,通过大数据设立多个常见病种的医疗费用幅度,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既能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又能减轻患者的医药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