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东北雪乡宰客事件:涉事酒店应敢于面对问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01-05 10:47

  同时,“一木行”游客在帖子中还提到,在游客中心看到了卖60元一盒的方便面,经过调查组与商家核实,60是商品编号,并非售价60元。实际售价为10元。

  对于“一木行”游客在雪乡游玩所遇到的问题,雪乡景区表示将举一反三,对景区及所属林场家庭旅馆进行严查,为游客创建优良的旅游环境。

  近年来,旅游乱象的曝光主要集中在海南三亚和云南等地,但此时恰逢冰雪游旺季,于是有关东北的旅游乱象便引发了更高的关注。再加上东北这几年来经济增速垫底,因此引发的议论更多。2017年12月31日,多名大学生到雪乡旅游遭遇车祸,而乘坐的面包车却是非营运车辆。这两起事件只是孤例吗?其所引发的游客对东北冰雪旅游的负面印象该如何扭转?

  东北当下又成为热点,可这次不是因为老工业城市改造,也不是工业去产能,而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出了点问题。

  冰雪旅游是东北的一张名片,那里坐拥全国最好的冰雪资源,但有时服务的落后以及价格欺诈足以让一切优势都丧失殆尽。当不少游客怀着对“三亿人上冰雪”的憧憬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冬奥会的向往,顶着严寒北上要和洁白的冰雪来一次亲密接触时,遭遇到的却可能是比冰雪更冷的商家。

  从帖文发出到跟帖云集变成热点,说明“冰雪憧憬”被现实打破的游客数量众多,东北旅游宰客并非孤立现象。游客们共鸣式的诉苦将雪乡送到放大镜下,这时负责任的行为就是应该将相关问题真正曝光,敢于面对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锤子买卖”造不出一座“冰雪王国”

  在跟帖的热议中,旅游业的欺诈经常被和东北近年来经济增速不佳的宏观经济形势联系起来。对此一方面不能乱开“地图炮”,毕竟白山黑水间传统上有着纯朴好客的民风,也有着经济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应该正视,确实有一些管理有漏洞的地方存在短视思维,在旅游业的经营中存在宰客这种“一锤子买卖”的做法,认为反正游客只来这一次,以后还会有新的游客成为送上门的“羊羔”。

  可是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市场中,“羊羔”们也会交流“虐心”体验。以急功近利心态发展旅游,最后只能拉低美誉度并提高成本,最后落得门可罗雀的下场。积极的做法则是要着眼长远,树立品牌,提升服务,规范管理,打造“冰雪王国”的形象。雪乡之所以变火,就是因为十多年来在游客间口口相传的声誉积累,形象建立不易,可杀鸡取卵的做法却会在短时间内将多年的积淀毁于一旦。

  品质社会更加看重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已经在旅游中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进入品质社会,旅游是美好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旅游也在经历消费升级的过程,由最早的观光游逐渐发展到休闲游和度假游,现在游客的需求也已经从最初的“悦目”进化到要以“赏心”为主。浸入式的旅游体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品质旅游未来看好。东北有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 本来“雪冷心热”是冰雪旅游最大的卖点之一,但失去最基本的服务支持和人文支撑后,再美好雪景也只会让人感受到雪冷心更寒。

  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重建游客信心

  在冬季旅游中,东北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16-2017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合2700亿元。五年后,我国冰雪旅游年人数将有望达到3.4亿人次,收入达到6700亿元,冰雪旅游将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产值达到2.88万亿元,这对于东北经济来说是天然的蛋糕。

  可要顺利吃下这块蛋糕,就需要提升冰雪旅游发展质量,这也是东北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虽然相对于东北整体而言,雪乡旅游的乱象属于个别现象,但一两出负面事件,就足以影响到整个东北冰雪游的美誉度。时间不等人,负面影响平息要和温度赛跑,因为很快就会到春暖花开冰雪游的黄金季节过去的时候。虽然对这次宰客时间,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尽快调查并出台调查结果,黑龙江也出台措施整顿旅游市场。这是朝正确做法迈出的一步,但从各地的经验来看,整治市场需要保持高压态势,久久为功,防止反弹,真正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重建游客信心,让违规的经营者真正出清,否则一旦出现新的不良案例,那么影响的地方可能并非一村甚至一县。

  现在正是冰雪旅游发展的黄金时节,可只有真正打造出“雪冷心热”的旅游环境,才能让游客安心跨过山海关,让金山银山变现,真正使旅游能为东北振兴做出贡献。(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亚宏)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全文)
  • 七部门联合发布《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
  • 1870万人次 全国铁路迎来“五一”节前出行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