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质疑:为啥同款鞋国外买的比国内质量好?

人民日报   2016-12-02 17:08

­  品质爬坡能加速吗?

­  中国市场进入需求主导的发展阶段后,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购买愿望更强,更关注建立在高品质基础上的性价比,这种需求结构决定了单纯拼价格的“老路子”难以维系,品质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我们不是没有生产好产品的能力,而是缺少鼓励好产品的机制

­  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的市场都经历过从“品质洼地”到“品质高地”的过程。说起德国制造,人们会联想到奔驰、宝马等一批优质品牌。然而,拥有如此光环的德国制造,也曾经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得过“便宜而拙劣”的评价,当时德国市场上也充斥着各种品质不过硬的商品。经过多年品质提升,在一批响当当品牌的带动下,今天的德国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品质高地。

­  “品质商品比重在中国会越来越大。”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常博逸认为,中国市场进入需求主导的阶段后,消费者对品牌商品的需求更大,更加关注建立在高品质基础上的性价比,这种需求结构决定了单纯拼价格的“老路子”难以维系,品质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荆林波说,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市场更好、更快地发挥匹配供需的作用,鼓励企业把精力聚焦在好产品上,防止市场失灵,“千万不能让几个坏孩子吓跑了听话的好孩子”。

­  ——完善行业标准,提高产品及格线。

­  “好产品有好回报,企业才更有改进的动力。”许京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没有生产好产品的能力,而是缺少鼓励好产品的机制。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食品、化妆品、玩具、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标准齐全、要求更高。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我国行业标准相对滞后,低标准产品挤占了市场,留给好产品的空间更加有限。只有把我们的标准提上来,产品品质才能真正向国际标准线看齐。

­  我国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严重落伍。以食品为例,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往往处于动态更新中,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有较好的联动机制。英国、德国等都有相应的独立研究机构,经常能早于政府部门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独立的研究报告。食品标准并非一定了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  ——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更有底气。

­  国产品牌坚持创新,带动国货整体供给水平提升,才能让一些国外强势品牌放下“架子”。以彩电为例,最早国内清一色的洋彩电,尽管价格高、产品少,但国内企业生产不出来,消费者只能忍受。随着国内企业生产和研发能力增强,国产彩电质量越来越好,国外企业迫于压力也开始在中国市场投放质量更高的商品。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加大力度查处网络渠道销售的商品侵权现象,防止网络成为侵权的法外之地,是激发创新的最好路径。深圳某玩具经销商负责人李静说,前几年公司打算围绕一部火爆的国产动画片搞创新,把该片的卡通形象打造成品牌。但没等到李静和版权方谈成合作,山寨玩具已通过网络等渠道充斥市场。李静咨询后得知,即便再申请品牌,打官司非常费力,甚至入不敷出,无奈只能放弃。“如果版权得到更好保护,企业就不会有类似烦恼,而是安心创牌提质了。”李静说。

­  ——整治市场秩序,守住竞争的底线。

­  一个竞争失序的市场很难建立供需双方的信任,所谓创新产品和服务只能是“空中楼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守住底线关键在于增加违法成本。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很多消费领域处罚标准过低,监督尚不完善。在旅游、食品等行业,“一次违法被罚、换身行头继续”的现象非常普遍。专家建议,将处罚责任具体到人,并通过全国联网的信用记录等方式,“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  中国监管和维权体系应由侧重生产端向侧重消费端转变。在国内,消费者买到不合格产品,维权手段主要是退货,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商家,最多加罚高于货款3倍的赔偿。而在美国,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违法企业将面临“天价”赔偿的重罚;在欧洲一些国家,相关的消费者保护组织有权力组织仲裁庭,以行业自律形式切实为消费者维权,拒不履行义务的企业有可能面临“市场禁入”的严惩。

­  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宋宇说,期待市场环境更趋完善,激发企业改善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的积极性,让国内消费市场逐步走出洼地困境,成为消费者更加满意、放心的品质高地。

­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全文)
  • 七部门联合发布《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
  • 1870万人次 全国铁路迎来“五一”节前出行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