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质疑:为啥同款鞋国外买的比国内质量好?

人民日报   2016-12-02 17:08

­  一碗白米饭,国外国内为何有此差别?

­  “标准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刘厚清说,在大米行业,国内不是没标准,且很多标准也不低,但标准不够细,很多以“产量”为导向的标准,侧重于“吃饱重于吃好”,已不能满足消费新需求。

­  在日本,大米育种、种植、收割、加工、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这些标准的核心目的,就是“保证大米吃到消费者口里,还有稻米的清香”。比如,蛋白质含量是影响大米口感的重要因素,在日本,大米蛋白质含量一般低于8%,而刘厚清曾拿国内多个品牌的大米做过测试,发现蛋白质含量普遍偏高,平均在9%左右,有的甚至接近10%。再如,为了保证新鲜度,日本加工的精米,一般只有3个月“赏味期限”,如此苛刻的标准在中国市场上很难实现。

­  “标准是市场上所有产品的合格线,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认为,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很多行业的标准偏低或者不够细致,是引发某些消费品领域“洼地”效应的诱因:一些在国外不合格的产品,成了中国市场的合格品;一些国外市场的合格品,成了中国市场上的优质品。

­  标准很重要,但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外商品品质存在差别以及部分高品质商品不在国内销售,还源于以下因素共同产生的影响:

­  ——有的“中国造不在中国卖”,是受限于国内市场发展阶段,一些高品质商品价格偏贵,在国内市场卖不动。

­  “企业卖东西,哪里卖得好、卖得贵、卖得快,就去哪里。”上海浦东某农产品生产企业老板孙伟说,他们生产的一些高品质农产品,受成本、价格等因素影响,更多销往国际市场。比如,该公司销往香港市场的彩色甜椒,净重400克的3只装,在香港售价折合人民币近30元,卖得还不错,在内地市场却经常是“价格太高卖不动,价格太低又赔本”。“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买高品质的东西,但一些高品质需求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有待进一步挖掘。”

­  有些商品在国内生产却不在国内卖,是企业出于“以需定供”的权衡。河北唐山某国产智能马桶盖生产企业负责人杨波表示,中国游客涌向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之前,国内很少有人使用甚至知道智能马桶盖,商场里的智能马桶盖不太容易卖,国外品牌马桶盖没有在国内大范围供货的基础。“赴日抢购潮”被报道后,国人对于智能马桶盖的需求猛地从隐性变为显性,国内智能马桶盖产品和种类才逐渐丰富。

­  ——一些“高端产品不进中国”,是由于国内相关行业整体供给水平还不高。

­  “制定销售策略时,目标市场的现有供给水平也很重要。”东莞市某音箱生产企业负责人孙明说,在一个市场,如果一家企业只需50元成本就能打败竞争者,这家企业肯定不会花60元,甚至51元都不愿意。国内音箱产业起步晚,知名品牌少,一些国际品牌的中低端音箱到了中国,仍可以占据优势销售地位,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推高端系列产品就不会太积极。

­  “内销产品质量打折扣,企业也在算经济账。”扬州市某玩具厂商郭文说,企业生产外销和内销产品时,决策因素有很大差别。以毛绒布料文具盒为例,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出厂价在4—5元。如果为国外玩具品牌代工,对方一般要求出厂玩具达到较高标准,是根据标准定生产;如果为国内经销商代工,对方往往更在乎价格,是根据价格定生产。价格为王,就可能牺牲质量,在用料、剪裁等方面会有一定缩水。

­  ——某些国际品牌的“双重标准”,是国内监管体系不到位引起的。

­  全球最大零售企业沃尔玛,在中国多次被曝光安全问题,并接连出现假冒“绿色猪肉”、销售过期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范思哲、路易·威登、阿玛尼、香奈儿、博柏瑞、迪奥等国际大牌,都曾在中国被抽检出质量不合格。在国外守规矩的国际品牌,到中国市场变成“坏孩子”,主要是由于违法成本低。

­  在一些“洋品牌”看来,即使在中国出现质量问题,只要当一段时间“鸵鸟”,接到一份往往仅有几十万甚至几万元的罚单,就能顺利过关了,根本感觉不到“痛”。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堪称国内处罚“大单”,最终罚款也只有269万元。如此数额的罚款对沃尔玛这个量级的跨国企业,根本起不到约束作用。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2025五一高速公路哪几天免费 今年五一劳动
  • 4月30日今晚24时油价调整最新消息 国内92和
  • 浙江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