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宝“赚利差”之殇 转型步履维艰
亏损之下再遭冰霜
虽然交易额超800亿元,但借贷宝至今并未实现盈利。借贷宝方面在回复北京商报采访提纲时表示,借贷宝是一家创业企业,目前还处于融资阶段,并未实现盈利。作为一个社交金融平台,与市面上社交属性的产品类似,通常都是在前期发展用户和活跃度,变现是在后期。借贷宝在现阶段也不急于盈利。我们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形成以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组成的社交金融生态闭环,通过用户基于社交链的借贷行为沉淀金融大数据,后续通过用户诚信体系来变现,商业价值巨大。
一位互金行业分析师表示,借贷宝用户数量很多,但是核心用户有限,无价值用户比较多。
而对于借贷宝而言,借贷额度的下调,赚利差功能的下架势必对借贷宝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亏损中的借贷宝更是雪上加霜。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王德怡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禁止赚利差。借贷平台上存在的赚利差功能,使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以赚利差为生的食利阶层。这种业务存在较大的社会风险。如果借款方有一方的资金不能及时归还,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借贷宝的赚利差功能在其业务中所占的比例我不清楚,但下架这个业务肯定对其成交额和业务收入有相当的影响。
上述互金行业分析师表示,从业务本质看,“赚利差”功能是资金根据需求正常流通,本是无可厚非,不过对于其中衍生的资金掮客难以有效识别跟规避,另外违约成本约束力不高,最终导致这种业务产生了较大负外部影响,即恶意欺诈、违约,最后上升到诉讼阶段,也给有结案率的法院形成压力,这些因素综合导致“赚利差”功能被迫下线,对于借贷宝的市场规模会有影响。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对借贷宝而言,在依靠补贴和地推快速做大用户规模后,若不能有效调动关键节点会员的参与积极性,补贴来的用户很容易二次流失,整个模式是不具有发展前途的。而赚利差业务恰恰以“信誉”变现为卖点,只有信誉高的人才有“赚利差”的空间,激活了这些高信誉会员的积极性,使得整个借贷社交链条大大延展,业务量快速提升。业务量的提升反过来使得在平台上借贷更为高效、便捷,进一步助力业务量的提升,形成了正向循环。所以,可以讲,赚利差业务是借贷宝在短短时间内能够快速做大的最重要的功能创新。赚利差业务下架后,若不能尽快推出替代性的功能创新,高信誉的会员活跃度会出现大幅下降,很多社交借贷链条会因此断裂,借贷匹配的成功率和时效均会受到重要影响,最终对平台的成交额和收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一位接近借贷宝人士表示,影响应该不大,规模到一定程度放慢脚步也是我们想要的。
借贷宝方面回应称,借贷宝的赚利差功能,设计初衷是使用户可以运用自身信用和人脉帮助好友借到钱,具有用户现实需求和场景。当前采取的是临时关闭的技术方案,我们会在后续上线的新版本中,完善用户体验。赚利差功能在平台所占交易比重实际上并不大,因此总体上受影响有限。
熟人借贷之殇
不过,定位熟人借贷的借贷宝一直不被看好。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表示,“熟人借贷本来就是很多人不看好的,包括我。”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在借贷宝之前,很多尝试利用社交关系做借贷业务的创业企业都没做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有效激发社交关系链中关键节点人员的参与度,一般而言,处于关键节点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信誉,也并不缺钱,很难直接参与到借贷关系之中,导致社交关系链中借贷匹配成功率低,业务很难上量。
据了解,借贷宝也在大力推出企业版产品。据悉,借贷宝企业版平台上,企业能够向员工发起融资,员工基于自己对企业的了解自主决定是否投资。
对于这个业务,马骏表示,“企业业务看起来还靠谱些,但都是在试验阶段,可以说借贷宝一直在做实验,花了那么多钱,买了很多数据,说不准哪天能非常有用,但目前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是对的。”
薛洪言表示,借贷宝成立于2015年,当时的P2P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借贷宝唯有依赖熟人借贷的差异化定位异军突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交易量和估值已经双双跻入行业前列。从一般规律来看,这个时候平台需要进行多元化转型,逐步从差异化市场进入主流市场,以谋求可持续的增长空间。对借贷宝而言,发展企业与员工间的融资只是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仍然有熟人借贷的影子,但相对自然人之间的“熟人关系”已经有所淡化,下一步,平台肯定要继续淡化“熟人”特征,完成从“熟人借贷”向“生人借贷”的转变,最终实现对主流借贷场景的覆盖。若做不到这一点,平台的高增长和高估值都是难以保障的。
借贷宝方面表示,除了取消赚利差、个人借款额度全面限制在20万以内(历史债务已超过20万的用户将逐步被降低至20万)、23周岁以下限制交易外,我们还做了一系列调整计划,围绕整体合规,我们不排除会推出更大的动作,不仅完成监管新规所要求的内容,更是要全面梳理业务场景,做彻底改造,从长远目光来打造一个更安全、稳健的网络借贷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