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和药业IPO亮红灯:遭遇假药风波 上市泡汤?

北京商报-董亮   2016-11-14 09:23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约谈制度(试行)的通知》,安徽省食药监局经研究后做出了以下处理决定:请亳州市食药监局约谈上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同时,亳州市食药监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对上述企业进行立案,查处情况于2014年12月底报安徽省食药监局。上述《通知》在同日也在亳州市食药监局官网的“曝光台”中予以披露。

  “药企的原材料供应商很重要,如果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有问题,那么很可能直接影响到药企最终生产的药品质量。”北京一位医药行业内部人士如是说。北京商报记者曾就近几年公司是否仍与亳州千草有相关合作等问题向圣和药业发送邮件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逆势”扩产藏风险

  此外,圣和药业募投项目中“逆势”扩产的做法也被市场人士质疑存在一定的风险。

  招股书显示,圣和药业拟上市募集资金约15亿元,分别投入到“制剂厂区技改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与新药研发项目”等7个募投项目中。其中,募集资金拟投入占比最大的为制剂厂区技改扩建项目,拟投入约5.4亿元。具体来看,该项目主要是为圣和药业主要产品扩充产能。在项目必要性分析中,圣和药业曾表示,“本项目投产有利于解决公司面临的产能瓶颈”。然而,从圣和药业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数据来看,公司部分主要产品并未遭遇产能瓶颈,反而有产能利用率连续下滑的迹象。

圣和药业IPO亮红灯

  在招股书中,圣和药业的“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圣和消癌平注射液专用)”项目的产能在2012-2014年一直处于扩充状态,对应的产能分别为217.2万支、316.8万支和388.8万支,而对应的产量虽然也呈现一路上升的趋势,但最终的产能利用率却是一路走低。在2012-2014年,圣和药业上述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7.01%、73.11%和66.57%。值得注意的是,圣和消癌平注射液是圣和药业的主导产品,因为该产品是公司近几年的最重要营收来源。在2012-2014年,圣和消癌平注射液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约为3.78亿元、4.35亿元和4.99亿元,分别占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70.2%、68.97%和71.6%。与此同时,圣和药业的主打产品圣和消癌平注射液的平均销售价格也有连续下滑的迹象。在2012-2014年,圣和消癌平注射液的销售单价分别为204.62元/支、203.46元/支和200.87元/支。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朱立伦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520”后全面
  • “五一”假期预计日均215万人次出入境
  • 美前白宫官员:关税痛苦效应几周后显现 低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