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小课堂】如何规避种种消费风险?
央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生活中消费者经常会遇到各种消费陷阱,比如去银行存钱却拿回一张保单,展销会上买到的商品不靠谱,开心旅游却遭遇强制购物,买学区房却遇卖方户口无法迁出等等,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维权,生活中又该如何规避种种消费风险。本期天天《315消费小课堂》邀请北京同诺律师事务所胡晓律师,为您把脉支招,做一个聪明睿智的消费者。
经济之声:很多朋友都接到过电话,电话里说自己是某某法院的,牵扯到某个案子要发出通知,很多的诈骗案件其实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怎么样来识别真假法院的通知?
胡晓:现在电信诈骗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现象,我们怎么去区分和识别真假的法院电话呢?有很多朋友会说,法院为什么不直接给我们发传票,这要根据客观情况来看。目前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在快速增长,案件数量非常多。所以为了提高通知的效率,很多时候法官会以打电话的方式先落实一下被告的地址,避免因为地址错误导致寄出去的传票被送回来延误了时间,有时候法官也可能会要求当事人直接去法院做调解工作或者了解案情。因此一率挂掉这样的电话是不太合理的。
我们一些常见的误区体现在哪里?第一,法官未必会在工作时间打电话。第二,法官可能也会和你谈到钱的问题,虽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是对于一些经济类的案件来说,法官可能会简单的询问一下,在一些执行的案子里,法官有时候可能会通知转账,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个转账的账号一定是法院的对公账号。
经济之声:一位老人到银行打算办理定期存款,这个时候柜员告知他有一种更高收益的存款方式,最后老人拿回家的是一个定期的保单,我们怎么看这种情况?
胡晓:这种情况在一些银行内部管理不够严格、不够规范的城市时有发生,银监会在2010年专门发文,对保险公司的驻点销售进行了限制。所以目前而言,总体上大多数银行对于保险产品的销售还是非常规范的。
但是有些情况还是会出现,第一种就是混淆概念,谎称这个保险是银行的存款,而且给你附送一个保险。第二是期限不准确,明明是十年期的保险告诉你三年就可以了,或者是六年期的保险告诉你期限是一年。在这种情况下,你到期时去取是取不出来的,而且可能要扣掉你的一些费用,现金价值会大大缩水。第三种就是虚假承诺,实际上大部分的银行保险是不能保意外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夸大收益。还有一种情况是把保单上的现金价值打印在保单的背面,客户有时候会看不清楚其中的内容,并且也无法及时退保。
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首先是注意银行工作人员的特别表述。另外,大家一定要仔细的阅读合同,看清楚落款究竟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此外,大家要注意核实对方的身份,必要时可以要求他出示工作证明。
如果大家发现自己买了保单又该如何维权呢?我一方面建议大家要善于利用保险的犹豫期,保险的犹豫期是什么?我今天一时冲动买了这个保险,但是我可以退掉它,并且不扣除任何费用,这样一种犹豫期一般是十年,我们在这样的期限内去退保是没有什么损失的。第二,如果你确定被误导,你也可以及时的收集证据,然后再去向银监局、消协投诉。
经济之声:我们该如何防范移动支付带来的风险?
胡晓:目前移动支付的种类很多,但是由于移动支付的盛行,很多黑客研究出一些方法意图侵害大家的财产权利。总的来讲,攻击可分为几类。一种叫补卡攻击,它会冒名补办客户的手机卡,再通过重置密码转移绑定的手机,从而套出资金。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用钓鱼wifi,黑客会在一些有无线热点的公共场所搭建经过改造的钓鱼wifi,一旦客人连上无线设备,这些信息都会被扫描和劫持,所以我们的资金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些是利用恶意程序,例如链接或二维码。大家要特别注意,有时候二维码绑定的是一些恶意程序。还有一种是篡改正常的移动应用,让大家下载一些假的APP。
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陷阱?大家首先要提升自己风险防范意识,如果突然发现手机卡不能用了,没有信号了或者被告知卡无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联系运营商冻结相关账号,甚至在发现可能遭到补卡攻击时候要去主动联系警方,防范损失进一步加大。第二,移动热点的wifi还是不够安全,大家最好还是使用自己的数据流量,最起码在交易时把wifi关掉,使用自己的数据流量。此外,我们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一些安全防控软件,不要轻意相信陌生人发过来的链接,更不要随便去安装应用程序。最后,我建议大家限制所绑定银行卡里面的数额。
经济之声:什么样的方式对信用卡的保密最好?
胡晓:一般来讲,我们在使用信用卡时都需要设置一个密码,发卡银行也会给我们一个初始密码。常见的密码一般包括消费密码、取现密码和查询密码,消费密码和取现密码是一致的。查询密码往往是我们在进行电话银行查询时需要用到的密码。
此外,我们的信用卡还有一个安全码,就是背面最后的三位数,这个安全码非常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安全码。今天我想提示大家的是,其实消费密码并不是必须设置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在申请办理银行信用卡时,可能不会去仔细查看条款。实际上消费的依据按理说应该是我们刷卡以后的确认单,业就是大家平时签字的依据,但是我们在申办信用卡时,银行说还是选择一个凭密消费,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发现,在其他一些条款里面,它会告诉你如果你选择了这种凭密消费,你就要妥善保管好你的密码,其他任何人使用这个密码都会被视为是你本人的消费。我们认为这样的条款有格式条款的嫌疑,但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它也需要去防范这样的风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我们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不设置消费密码,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不设置消费密码,商户就有义务审核我们的签名和信用卡的签名栏是否一致,如果有人冒用,我们是不需要去承担责任的。第二,我们一旦发现信用卡被盗刷,就应及时去报案,我们可以立即进行一笔消费,例如去超市买一瓶矿泉水或者找一个ATM机取款,然后把这个小票的单子打出来,这样就能证明卡没有离开自己。第三,我们要及时去进行电话挂失。除此以外,我还建议大家可以开通一个消费的短信通知或者微信通知。最后,我还有一个小窍门,我们要利用发卡银行的一些免赔政策。总而言之,大家在申办信用卡时,一定要去仔细阅读宣传政策和条款,利用好可以保护自己的工具。
经济之声:在某家知名的电商网站上,号称是客服人员的骗子打电话给消费者,经过了一系列操作,消费者被盗刷了十几万块钱,消费者应该怎么样识别真假网站?
胡晓:现在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并且还有一个扩大的趋势,它不仅仅会去诈骗消费者,甚至还有可能去骗商家。我们该如何识别呢?第一,真正的官方人员肯定不会以任何形式向你索要账户后面的身份信息,包括登录密码还有短信验证码等。第二,它们即便需要你提供账号,也绝不会让你提供密码。第三,假客服往往会要求客户提供关于礼品的一些小额费用,像税、快递费以及一些检验证书的鉴定费等,虽然这些费用的金额比较小,但是它会引发一些大的麻烦。另外,我们可以询问客服的名字和工号是什么,然后提出主动回拨过去。最后,这种假网站的网址可能会有小小的不同,现在的搜索引擎都会有官网的提示。此外,这些假客服往往会要求受害者去ATM机上进行操作,采用在线支付的方式相对更加安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