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电信诈骗花样翻新 消费者还需慎之又慎

2016-09-18 09:12 来源:央广网 0

老总换新手机号了、要立即转账…电信诈骗不断变换手法、骗术不断升级,消费者在涉及金钱交易时还需慎之又慎。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郑传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做客《天天315》周末会客厅,共同探讨本周消费投诉热点话题。

  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从前段时间的徐玉玉事件,到不久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接到一个诈骗电话,关于防范电信诈骗的话题成了近期百姓关注的焦点。这两天,又有媒体报道了一个新型电信诈骗案例:一个看似平常无奇的短消息,背后却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事情是这样的:小张发现自己的领导王总换手机号了,因为他收到了王总发来的一条短信,小张丝毫没有怀疑,因为这的确是用王总的手机发来的。于是,小张就将这个号码存了下来。好在机智的他留了个心眼,没有覆盖原来的号码,而是把这个新号存储为一个新名字。此时,骗子按兵不动,在小张和王总之间潜伏了一个月之后,终于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始下手了……有一天,王总给小张安排了一项重要工作,让他帮自己订一张去外地的飞机票。小张很快的完成了任务,并拨打了“王总新手机号”向领导汇报。电话那头,王总也收到了航空公司的短信提醒。而就在王总乘坐的航班起飞之前,小张收到了一条短信:小张,你速给我的账户########打30万元。于是,小张就这样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关于电信诈骗的话题,北京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郑传锴、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做客《天天315》周末会客厅,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郑传锴:前两天很多其他领域的律师朋友都转发了这个案例,评价大概就是“套路非常深”。关于这个案例我跟大家讲两本书,一本是明朝奇书《骗经》,说江湖上有如何如何的骗术。还有一本是连阔如写的《江湖丛谈》,也是讲的江湖上各门的骗术。这两本书加在一起,所有的电信诈骗几乎脱不它的影子。我认为这起电信诈骗的案例套路深,深在一点,就是骗子在小张和王总之间潜伏了一个月,放长线钓大鱼,手法深。但是从这个案例里边,小张有几个机会识破。第一,王总新换的手机号是不是和王总的身份匹配,一个老板如果换手机号的话,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他至少得有理由。一个能够随口让助理打30万过来的老板,他不会轻易的换号,他不会为了所谓的流量便宜点或者怎么样就换号了。另外,这个小张还跟骗子通过话,小张应该是老总的一个私人助理,那王总说话什么声音你都分不出来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最后一点,他在打这个钱的时候,他给了你一个账户,他这个名字到底是不是这个老总的?你要动脑子想一想,老总急用钱肯定用他自己身上的卡,他不可能指定打给别人,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其实小张有几个机会去识破骗局,但是这几个机会都浪费掉了。这种情况下,通常遭受诈骗小张要自己赔这30万。

  陈音江:这里面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新号通过老号发过来,第二个就是小张也打了电话,刚好接的人确实也是他那个老总,加上骗子潜伏了一个月,你的警惕性慢慢都降低了,到最后他那个真实面目露出来了,让你汇款或者让你转账。我觉得像这种情况一定要跟本人去核实之后,你再汇款或者转账。

  经济之声:之前郑传锴律师说过“三不”,也就是不相信、不回复和不转账。但是像这个案例中,作为一个老板的助理,有时候确实很难拒绝老板。像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郑传锴:除了“三不”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你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制度,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对员工的培训,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来执行。比如我用钱有相应备案的卡,这张卡在所里备过案,如果急用钱的话,不需要告诉同事一个账户,直接打到我备用卡里就可以。如果你有这类防火墙式的保障性制度,其实是可以避免被骗的。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留夫鸭不辣鸭脖、紫燕牌藤椒鸡等肉制品菌落总数超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