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主张 > 正文

最优质和最艰难并存 中国奶业遭遇叫好不叫座尴尬

2016-08-19 08: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0

­  中国奶业面临三重困境

­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国产奶“不叫座”主要有三大原因。

­  一是全球奶业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我国奶业难以“独善其身”。去年以来,国际奶价不断下探底线,欧洲奶农游行示威,新西兰奶农跳楼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口大包粉价格已由正常时期的2.2万元/吨左右下降至现在的1.5万元/吨,国际国内原料奶成本倒挂,迫使部分企业放弃国内奶源,最终造成国内生鲜乳产能过剩。

­  二是产品结构、布局失衡,“倒奶潮”和“喝不起”共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兆彬表示,当前市场上的一两元的“塑料袋”奶越来越少,奶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原因是企业流通和广告成本居高不下,低价奶不赚钱了。”

­  赛科星集团牧业总经理乔绿说,现在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消费,没人喝或者喝不起。“企业想方设法吊人胃口,生产很多高端奶,反而使得低端消费打不开。”

­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认为,部分企业的发展战略失误也造成了消费下滑。2013年“奶荒”后,部分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推高产品价格,使得2015年我国平均乳制品终端价值比2013年初涨了40%。在这一轮涨价潮中,有些中小企业“跟风”上高端产品生产线,但在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后,产品大量滞销。

­  三是糟糕的舆论环境导致百姓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恢复缓慢。专家表示,三聚氰胺带来的“信任危机”至今仍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乳业就此成为舆论最热衷的“棒打”对象,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四起,进一步摧毁了国民信心。这些高频率转发的谣言,使消费者对乳制品望而却步,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  更令人担忧的是乳业之间的“暗战”。一名业内人士表示,2009年以后中国连续出现上百起针对乳业的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虚假或夸大的,其中多数都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当前中国乳业利用食品安全问题打击对手,一打一个准。上海冒牌奶粉事件中就应该有网络水军在背后助推,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天津港爆炸粉尘车热销 卖家称通过质检总局评估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