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服装屡屡被曝质量问题 pH值不合格、甲醛含量超标等
抽查不合格产品不得流通
“服装属于一般消费品,依据产品质量法,在进入流通环节前,无须进行强制性检验。”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但生产者有检验义务,须进行出厂检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
对于产地在国内的国际品牌服装,监管部门如何进行监管?“我们采用监督抽查的方式,分为质检总局主导的国家监督抽查和地方技术监督局主导的地方监督抽查两种。”该负责人介绍,质检总局的抽查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由国家法定检验机构按国家强制性标准及企业明示质量要求等,对样品实施安全项目检测及主要性能指标检测。
“在监督抽查过程中,质检部门对质量不合格服装生产企业将进行责令整改,要求企业查明原因,产品合格后才可继续销售。而对于抽查过程中发现样品服装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如安全检测不合格、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等,质检部门将依法对其进行立案查处。”这位负责人表示,“对情节特别严重者,将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置。”
同时,从2009年开始,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对社会全公开,该负责人同时也表示,希望借由公开抽查结果,通过社会监督来敦促企业整改。
纤维成分不合格问题最突出
自2011年起,质检总局将部分进口服装列入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目前,列入目录的主要涵盖男女式便服(衬衫、T恤等)、裤子、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服装(如内衣、睡衣、泳衣等)。质检总局检验监督司负责人介绍,“对于列入目录的进口服装,由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简称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监管,未经检验的,不得销售、使用。”
据介绍,强制性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质量安全检验。检验依据为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如《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和《消费品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GB 5296.4—2012)等。检验内容包括甲醛含量、色牢度、pH值、偶氮、异味以及产品标识标签等。
质检总局最新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显示,从质量安全检测情况来看,纤维成分项目不合格1045例,占总体不合格批次的54.37%,在所有质量安全项目中占比最大;其次为色牢度和pH值,分别占23.36%和15.82%;甲醛项目不合格占5.83%。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