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西方经济危机与经济学的革命

2012-02-14 08:39 来源:海峡都市报 0

  西方经济发展史表明,一次严重经济危机(或衰退)往往也是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转折点。《资本主义制度4.0》一书作者、英国学者阿纳托尔卡列茨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历了三次变革,分别是:19世纪初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由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开创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货币主义。目前,全球资本主义制度在经历第四次变革,这场变革将改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正是不断演进的各种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所在。

市场并非万能

  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学鼻祖、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1759年,亚当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反复强调,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常常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走……最终促进了全社会的利益。书中谈到自利贪婪只是在市场条件下资本化的人格,因此告诫世人要讲道德。1767—1776年,亚当斯密写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实际上是《道德情操论》的续篇,被称为“第一部伟大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化到商业上互相依赖的新阶段,就需要产生新的制度,例如工资由市场决定而不由行会决定,企业自由而不要政府限制。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即人们所说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就是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抽掉“道德”、“制度”等要素,全力推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对政府干预。

  自1861年共和党执政的50多年间,美国政府基本上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直到1929年股市暴跌引发“大萧条”。“大萧条”的出现表明市场并非万能,这也宣告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

政府干预也不能过度

  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实施了“新政”,其核心是加强政府干预,即协调运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罗斯福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和干预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激动不已”,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建议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1933年5月28日,凯恩斯与罗斯福会面时说:“你们每月支出一亿美元,美国经济将会破产;每月支出两亿美元,美国经济将持续萧条;每月支出三亿美元,美国经济就能走向复苏。”凯恩斯认为,政府支出一美元用于援助公共工程或任何其他项目,就会创造四美元价值的国民收入。

  1935年末,凯恩斯写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名著,他认为,通过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可以使经济从衰退中得到恢复;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政府有必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不仅挽救了大危机中的西方经济,而且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石,西方国家几乎都采纳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但是,西方国家政府干预过度,普遍出现扩大社会需求和超前消费,甚至寅吃卯粮。美国长期过度消费和过度依赖海外石油等资源,一些西欧国家相继实行高工资、高消费和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债台高筑。随着财政赤字扩大和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暴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陷入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加剧并存的“滞胀”困境,沉重打击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主义失灵。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早盘快评:大幅低开后回升 股指抗风险能力增强
下一条:张维迎的逻辑:非法集资无罪——吴英案深度分析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