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宜信8亿贷款坏账遭诉讼 债券模式P2P打擦边球遭质疑
过去的一周里,国内规模最大的P2P网贷公司宜信被推至风口浪尖。
据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称,宜信有8亿元贷款坏账,贷款主体已经遭到多起诉讼,抵押物都是东北四线以下城市的烂尾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
《证券日报》记者联系宜信相关负责人,其对记者回应称:“宜信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多个地产项目,总规模远未达到8亿元。”
“规模没有8亿元,但也不会是宜信承认的2.64亿元。”一个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宜信公司由唐宁于2006年5月创建,总部位于北京,是集财富管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额贷款行业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宽泛意义上的P2P贷款领域的最大“玩家”。
宜信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宜信是怎样运作的?这些都成了业内“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事实上,宜信爆出的房地产坏账风波与其P2P业务板块无关,可能是其财富管理业务部分,应该是有限合伙房地产基金运作的项目。“经过几年来异乎寻常的发展,宜信已经很难说是一家P2P公司,更像是P2P的一种变异模式,由此,屡屡受到市场的质疑,其风险与质疑就在于它的不透明性。”一位业内知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宜信否认8亿元坏账 认为是同业竞争“造谣”
4月13日,关于宜信8亿坏账等事件,宜信董事长唐宁向员工发送了一封内部信。
“宜信内部员工都已收到了此信件,此次事件对员工影响不大,比较相信公司的实力。”宜信一位员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唐宁在信中指出,宜信财富在东北开展的房地产相关业务,只有三个项目,额度为2.64亿,项目运作均正常。在宜信财富一年接近500亿的资产配置中,只有13.1%的资金配置到了各种房地产项目上,且有超值的抵押担保。
“宜信与各项目合作方定期进行项目调查和跟进,目前各项目均正常运作,并未发现某些网络媒体所讲的‘造假和跑路情况’,各到期项目均正常兑付,风险可控。”宜信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唐宁称,“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时有噪音,不道德、不规范的竞争行为、商业行为客观存在。此次的事件,初步判断应属这类情况。”但对于宜信的风险,唐宁也坦言:“宜信从事的风险管理业务,打造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以追求零风险为目标的,而是追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供高质量、负责任的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服务。”
从2008年到2010年,宜信每年的业务增长率都在200%以上。这个高速发展的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继凯鹏华盈在2010年对宜信进行了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之后,2011年9月,宜信又获得了来自IDG和摩根士丹利高达几亿美元的第二轮投资。
据了解,宜信涉足广泛,已经拥有了基金、保险多个代销牌照,除了自己正在发行的一些产品之外,宜信财富更多的是代销一些理财产品、信托,甚至是PE项目,在全国40多个城市拥有千余名理财顾问。2013年有关数据显示,宜信平台累计贷款成交量为120亿元,已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P2P平台。
然而,宜信的发展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