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货币市场利率“高烧不退” 央行传递调控新信号

2013-12-23 17:51 来源:新华网 0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出现了6月份“钱荒”以来的再度高企态势,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利率水平的连日攀升有其季节因素,未来随着这一因素的消解,资金紧张状况或将有所缓和。利率水平的不断攀升表明,我国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

银行间利率多日“高烧不退”

  数据显示,12月中下旬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各期限拆借利率不断上涨。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值在19日突破7%、20日突破8%的基础上,于21日上午逼近8.50%的高峰。

  由于这已是6月份“钱荒”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最高水平,因此不少人担忧“钱荒”会再度袭来。对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骤然紧张,中国人民银行20日晚在其官方微博表示,央行已连续3天通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银行流动性紧张属于“季节性因素”。“这种季末、年末银行资金的习惯性紧张,与季末、年末存款搬家、银行面临年末考核和应对存贷比压力有关,属于季节性因素。”金融专家赵庆明说。

  “流动性紧张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银行在每月的5日、15日和25日都必须为新增存款支付额外的准备金,而流动性需求在月末、尤其是季末会有增大,此外年末的流动性需求一般来说往往较高。

央行“维稳”传递货币调控新信号

  尽管央行连续通过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如果观察目前央行货币调控的特点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大趋势下,当前央行货币调控遵循着中性偏紧的力度,最近两周更是暂停了逆回购操作,减少向市场定期释放流动性。

  这样的调控特点,与6月份“钱荒”发生时有异曲同工之处。分析人士认为,偏紧的调控手段显示出央行仍希望市场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季节性和结构性紧张问题,从而继续倒逼金融机构收缩表外业务和实现去杠杆过程。

  “人民银行可能希望商业银行根据利率上行和流动性趋紧的情况,相应地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汪涛指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应对“夺命快递” 除了要追究责任更要弥补漏洞
下一条:《新闻晚报》明年元旦正式休刊 引发媒体人关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