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再谈退休话题:格力未来的接班人肯定只会给格力加分
证券时报记者:格力有没有想过在资本市场上有所突破?您又如何看待资本市场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董明珠:制造业不是靠资本来实现突破的,而是要靠自身的创新、技术来实现。企业在做好内生性发展的同时,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外延式发展,更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格力电器一直在坚持自主创新,这个主旋律从来没有变过。其中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没有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也会没有动力。如果我们都没有想法,可能干不了什么事。
说资本市场与企业家的关系,我觉得,适合就是最好的。资本虽然逐利,但同样有一种精神藏在里面。金融能够支持实体经济,但不能把金融当作一个工具去破坏实体经济。
证券时报记者:您担任格力电器总裁一职已经19年,接下来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还有哪些想法?您如何看待继任者对格力品牌可能带来的影响?
董明珠:其实我从来没有规划过职业生涯。我认为所谓的职业规划,第一是要顺其自然,第二是要干好本职工作。
从普通的销售人员到现在,每个时期我都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销售人员就是应该把自己的业绩做到最好,我在做业务员时,就改变了当时公司先将货物出售、再求客户付款的一个长期现状,当时我强调的是要实现商家、企业的共赢。
再到1995年,我又用一年时间改变了公司应收款项较多的现状,让一个隐形亏损的企业真正实现盈利。到2001年之后,我陆续担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公司的利润率也不断提升,充分显示出管理成效。
至于继任者的压力,我相信格力未来的“接班人”,肯定只会给格力加分,不会对格力品牌未来造成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您此前也提到,要让世界更多中国制造。能否透露格力电器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有何规划?
董明珠:我们不存在布局海外市场这个议题。在我看来,国际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国界之分,我们都是要把最好的产品分享给更多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在海外也有投资布局,但我一直强调,全世界最适合投资的地方还是中国。
企业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带来的机遇?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影响?
董明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机遇。过去这片区域的城市相对分散,现在是连成一片,把各个地区不同的优势聚集起来,这对任何一方都是有价值的。
对于制造业而言,以前谈得更多的是生产产品,现在更多的是研发技术,这就需要人才支撑。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人才聚集的优势,更多的人才愿意到这个地方来。
当然,在这个发展机遇期,企业也要搭建好的平台,为员工创造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而是要有收获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
未来格力也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给员工加薪,但加薪的方式肯定会改变,将用更合理的多种方式进行。
证券时报记者:您每年在两会期间的建言都会提及创新,今年的思路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董明珠:如何建设“制造强国”也是我作为行业一份子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去的制造业大多是靠模仿,靠引进外来技术,自主创新不多,这也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痛点。
而创新是一种自我挑战。随着不同时期的推进,创新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从初级创新到深层次的创新,是在发生变化的。
制造业的升级,我觉得还是取决于企业家的眼光和舍得精神。不实实在在的拿出钱来做研发,只是天天寻求政府的支持,肯定是不行的。
格力电器现在的智能装备已经有100多种,我们并没有让政府给我们支持,而是拿出自己的利润,不断的投入到研发中去,创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有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格力有哪些新举措?
董明珠:我觉得高质量发展是格力本身就应该去做的事情,不是到今天才提出来的。格力能把家用空调的全球占有率做到22%,这个数字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对于企业本身来讲,我希望它能成为社会里一个健康的细胞,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是其中的一个细胞,要努力把自己这个细胞做的更加健康。无数个健康的细胞,生成的环境自然就好。
这就需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觉得这样才有价值。我们要去领会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的含义,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行动,这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