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去杠杆进程进入稳杠杆阶段 去杠杆还面临哪些难题
房地产高杠杆的误区
中国高杠杆集中的领域主要分布在地方政府、国企和房地产行业。而房地产领域亦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任泽平表示,房地产领域加杠杆的根本原因是涨价预期的存在。至于为何会有涨价预期,一是因为多年来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大城市土地供给不足;二是我国过去长期的货币超发(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等原因不断推高房地产需求。
“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看,长期以来,人口都是向大都市圈流入。但我国的土地供给是向三四线城市倾斜,一二线城市供地偏紧。”任泽平称,“人口是需求,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因此,人地分离、供求错配是我国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的根本原因。”
房地产领域加杠杆主要体现在居民部门的个人房贷。一方面,以个人按揭住房贷款为主的个人中长期贷款保持高位,当前余额逼近24万亿元。但受限购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住房贷款高位放缓,同比增速已基本回落到2015年房市刺激政策启动前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仍值得警惕,今年上半年,居民部门加杠杆的主力是短期消费贷款,当前余额超7万亿元,同比增长30.3%,远高于居民全部贷款增速。
“短期消费贷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个人消费的兴起,还是短期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如果是前者的话,那相对应的,应该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高增长。但实际情况是,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名义与实际增速几乎都降到了近年来新低。”任泽平称。
楼市的涨价预期是房地产领域加杠杆的根源,但反过来,指望房价下跌、房地产价值缩水可能并不能实现房地产领域去杠杆。
“这是一个大家对房地产去杠杆容易有的误区,现实情况是,房地产价值缩水并不能实现去杠杆。”张晓晶说,即便在发达经济体完全不进行新建房地产投资,银行新增信贷同样会集中于房地产融资。我国与房地产贷款相关的信贷约占银行信贷40%,居民抵押贷款只占20%。相较而言,我国房地产所吸纳的杠杆率并未到“可怕”的地步;并且就银行来说,居民抵押贷款仍是最安全的贷款。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房地产在财富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占国民财富基本是50%以上,中国不到40%。”张晓晶说。
不过,中国在这方面可能依旧是结构性问题突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就曾表示,中国居民杠杆率的分布存在严重的分布失衡,一二线城市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年轻人,很可能是中国社会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他们的金融脆弱性也是最强的。
去杠杆的艺术
7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定调的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让市场看到了前期去杠杆进程进入稳杠杆阶段。上半年疾风骤雨般的各类去杠杆政策叠加后,导致市场信用急剧收缩,彼时及时出手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边际放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辅之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在去杠杆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上半年各政府部门严厉去杠杆,各部门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制定去杠杆政策,缺乏协调,没有考虑不同政策的影响会叠加共振。”NIFD理事长李扬称。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中国股票策略主管朱海斌对记者表示,不宜过度夸大上半年去杠杆带来的负面影响。去杠杆从2016年下半年就开始,整个2017年影子银行、社融规模都出现明显下行,2018年只是延续了2017年去杠杆的进程。但之所以上半年去杠杆的结果看上去比较猛烈,主要是因为政策搭配发生了很大转变。
“2017年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冲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强监管,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表现依旧强劲。可到了2018年,政府同步收紧了财政政策,再叠加偏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信用环境快速恶化。”朱海斌称。
因此,在去杠杆进程中,合理的政策搭配和步调协调,是实现顺利去杠杆所需的“艺术”。
朱海斌认为,考虑到结构性去杠杆任务的继续,以及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宜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其中,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加大基建投资,还应包括切实推动减税降费,随着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降低税率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货币政策方面,目前已经出现边际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裕旨在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但市场普遍担忧的是,货币政策所出现的调整是否会重回“放水”老路。尽管决策层明确提出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但如何把握好政策转向的力度,防止再次演变成过度宽松,避免去杠杆的努力付诸东流,考验着央行拿捏货币政策力度的技巧。
张晓晶认为,客观而言,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仍未彻底摆脱多年来形成的“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痼疾。即使是政策的边际放松,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变形走样。对于定向调控这类的结构性操作,一旦在局部开启一定的政策空间,在各种套利机制的作用下,也可能在整体上产生非预期的政策结果。当前,尤其要防止流动性宽松后带来的变相加杠杆,特别是重拾依靠房地产和基建两大部门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有模式。
“杠杆之困实为体制之困,去杠杆应让市场清理机制发挥作用,破除政府兜底幻觉,硬化约束。其根本出路依旧在于推动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基本信仰,并以此调整政府行为。”张晓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