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扩大开放4大举措 为什么要扩大进口放宽市场准入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10日表示,国家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对外透露了一个重大的信息:中国对外要继续扩大开放,并且宣布了四个方面的开放举措。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开放也是给世界作了一个示范。
中国对外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
他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全球化的‘下半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分论坛时指出,第一个方面的开放举措是要扩大市场准入,尤其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行业。过去中国一直觉得开放条件不够成熟,但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受到一些挫折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开放给世界作了一个示范。
第二是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更鼓励国外的投资到中国来,帮助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三方面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是主动扩大进口。今年11月份将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在中国到了既要扩大出口,也要扩大进口的时候。
他表示,这四方面的信号跟美国目前的情况相反,美国要吸引制造业回流、提高关税等。
钱克明就中美贸易摩擦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坐下来谈谈。但是中国不怕打贸易战,“如果真的要打我们也准备好了。”他说,中国的态度不仅是要保护中国人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和美国目前的贸易摩擦,是一种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来源:股城网)
为什么要扩大进口放宽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为了让老百姓进一步过上美好生活,未来中国经济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充分表达了中国以扩大开放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本文简要点评习近平主席博鳌演讲中关于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质量外资
对外开放是我国坚持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任何国家都难以在一切领域做到绝对领先。利用外资既可以有效弥补国内相关领域投资的不足,又可以带动国内就业和技术进步。长期以来,利用外资在促进我国工业、金融和文化等领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能降低外商投资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有利于增大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投资与创新激励,有利于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同时本国市场放宽外资准入,也会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信心和成功率。
与其他企业一样,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高有低,服务质量也有好有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国内资金和外汇不足,主要看重的是外资数量,主要依靠的是优惠政策,主要鼓励的是外资出口,而现阶段我国资金相对充沛,外汇储备十分丰裕,需要看重的是外资质量,需要依靠的是经商环境,需要鼓励的是外资内销。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首先转移到国内的是低效率的外资企业。相反,如果通过改善经商环境吸引外资,首先转移到国内的是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因此,改善投资环境对吸引高质量外资至关重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市场配置知识,实现创新驱动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加强,中国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对外支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也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将有利于提高各类企业的创新激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在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政府可以增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宣传,改变外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认知,吸引更多优质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督促部分发达国家放宽对华的技术出口限制。
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源于中国,惠及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存在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又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保护中国知识产权不受国外企业的侵害,进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良好发展。在更好发挥政府保护知识产权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全球的知识资源,使知识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促进更广泛的创新,形成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
主动扩大进口,分享增长红利,促进共同发展
一个国家难以且不必生产本国需要的全部产品。主动扩大进口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的产品供给,满足本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弥补相关生产领域的短板,促进国内互补性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平衡对外贸易收支,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少不必要的对外贸易摩擦。在降低进口关税的同时,政府可以继续深化国内相关体制改革,优化产品分销渠道,降低国内贸易成本,使得进口产品得到充分使用,进而有效拉动内需。
在增进本国福利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还将有利于世界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通过向中国出口更多的产品,世界各国经济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也会提高,并会从中国进口更多的产品,带动中国的出口和投资,进而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主动扩大进口既是中国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又体现了中国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世界自由贸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
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适用于哪些国家
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将惠及不少贸易伙伴,但不适用于那些违反世贸规则、动辄对别国发动贸易战的国家!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汽车进口关税”……4月10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并再次明确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实打实的举措和表态,收获了现场的掌声和舆论的赞誉。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激烈的背景下,也有人疑虑: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还有人别有用心的抛出“美国施压成功了”的论调。
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1
从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到主动扩大进口,中国早有安排
对于当今世界,中国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基于这一判断,中国这些年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具体举措不断出台。而这些都完全是在我们一贯政策主张基础上推出的,都是立足自身发展、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过去40年,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根据自身情况,中国一直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循序渐进。十八大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不断出台,开放步伐越来越快。十九大报告同样强调,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具体到今年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样“有章可循”。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开放,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甚至连特朗普近日频频亮出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份报告也早已提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上述文件和报告白纸黑字,早已公布。中国立足自身发展需要,自行推出扩大开放新举措,但有些人非要把中国的战略抉择和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背景挂钩解读,这种罔顾事实的自行脑补,可以休矣!
2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别指望中国会在外部压力下门洞大开
“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在论坛上明确表态,再一次宣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他还同时点明: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这份真诚,人们足以感受到。
目前,我国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已生效实施15个,涵盖8000余种零关税进口产品。
自贸区协定之外,从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调降187项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
据世贸组织统计,我国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美、德、日等国。而且,未来5年,中国将预计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不过,对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外国政府加强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发达国家对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不再人为设限。
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更有自己的坚守,那就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有自己的主张、诉求和节奏,扩大对外开放绝不会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代价。谁也不能指望今天的中国会在外部施压下无节制、无原则地门洞大开。
3
世界将更清楚地看到,谁在拥抱开放,谁在开历史倒车
“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习近平演讲中的这一最新判断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这几天,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另一个则是挥舞着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美国。在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滚滚潮流中,谁在顺应时代、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期待?谁在逆潮流而动、做国际贸易规则的破坏者?不言自明!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前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无忧虑的指出,(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政治氛围正转向排斥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挪威首相索尔贝格近日更是忍不住批评:“美国似乎成了自由贸易的主要威胁,与此同时,中国却成为自由贸易的主要捍卫国家。”
明眼人不难看出,中美贸易摩擦背后,正是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矛盾,是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矛盾。美国的颐指气使、一意孤行已经让不少国家“看不惯”了。
韩国称将中止对美部分产品关税减让,作为对美国向从韩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回应。欧盟、澳大利亚等国也警告美国,设置贸易壁垒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构成威胁。
“中国是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对中国作出高度评价。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在博鳌论坛年会期间撰文指出,中国的不断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这种论断完全正确,但需要补充一点: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将惠及不少贸易伙伴,但不适用于那些违反世贸规则、动辄对别国发动贸易战的国家!(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