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发2018年7号文 银行拨备覆盖率下调最新标准
2018年3月6日消息,银监会于2月28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下称《通知》)已经下发,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目前地方银监局已经收到上述文件说明。
《通知》的调整内容有: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看似一次数字上的微调,但对银行股的估值提升,将带来较大影响。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42%,贷款拨备率为3.16%,分别较2016年末的176.40%和3.08%上升了5.02和0.09个百分点。
多年以来,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这两个监管指标分别为150%和2.5%。近几年来,在不良资产增加以及利润增速减缓的双重压力下,不少银行呼吁下调相关指标。因为,当不良贷款增加时,银行从利润中计提的贷款拨备也会越多,挤占银行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多,使银行经营承压。
拨备原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业研究中心特骋研究员王剑在《拨备与不良的背后》文章中写到:“拨备,是对银行贷款损失减值准备的俗称。有时还包括银行的非信贷资产的减值准备。简单讲,就是银行对其发放的贷款(比如100元),在其真的发生不良之前,会预估一个损失率(比如2%),然后在贷款总额上先把这个预估的损失(2元)提取出来,剩下”贷款净额“(98元),然后把这个98元的”贷款净额“计入资产负债表科目。所提取的2元预估损失,会先”存放“着(即拨备余额,即拨备的存量),等着将来发生真实损失时,用来核销。当期预估的2元损失,会在利润表中形成”资产减值损失,是一种成本费用,这就是当期计提的拨备(拨备的流量)。所以,拨备有存量、流量两种概念。
而当这笔贷款真实发生损失时,只要这真实损失不超过当时的预估损失,就只要把预提的预估损失核销即可。比如说,这笔贷款发生了0.5元的损失,那么就只要在预提的2元拨备中核销掉0.5元即可(核销后,拨备余额就只剩1.5元了)。核销对当期利润表、贷款净额均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拨备原理,是指预估一个损失率,然后提取,用来冲抵未来的真实损失。
拨备是会计审慎原则的体现。审慎原则要求,对可能的损失要计入成本,而可能的收益则不能计入收入,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保守性、可靠性。对于银行来说,拨备能够使他们实现以丰补欠,熨平盈利波动。即,在盈利较好的年份,多计提拨备(导致当期利润下降),而在盈利不佳的年份,少提拨备,释放利润。因此,最后会得到一张波动相对平稳的利润表。眼下,经济景气度下降,银行盈利增速下降,因此确实已经到了可以降低拨备的时候了。
与之相比可以看到的是,此次《通知》下发后,银监会拨备覆盖率及拨贷比监管“红线”将整体下调。
事实上,从2016年上半年起,已有个别银行率先打破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的“红线”。例如,工商银行2016年上半年拨备覆盖率降至143.02%,贷款拨备率为2.21%。彼时,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业绩发布会上对于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低于银监会监管“红线”做出正面回应:“工商银行这种处理方式,也得到监管部门理解。”
据3月6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由于过去几年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提了很多贷款损失拨备,目前全行业拨备水平达到180%多,远超国际水平。因此,有条件适当地降低拨备要求。这也更有利于加快处置现在的不良贷款,同时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银监会下调拨备红线利好消息刺激下,截至3月6日收盘,建行、农行、工行、招行小幅下跌,其余22只A股上市银行股集体飘红。
而截止到3月7日上午11点,银行板块全线飘红,板块涨幅达1.69%。板块内,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涨幅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