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债务风险显现:财富盛宴背后的“灰犀牛”危机
【导读】这是一个中国人“财富大增值”的年代,也是一个家庭债务风险剧增的年代。比如在2016~2017这一年时间里,只要买了房,财富就直线上升。财富盛宴背后,是老百姓加足杠杆,锁定了未来25年以上的现金流。但很多人突然发现,财富增值了,钱也没有了。
有调查机构统计显示,我国家庭杠杆率近年来逐年攀升,2006~2016年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达到50%上下,10年间增长3倍。这一债务累积速度令人担忧。

1、 从“怕欠债”到“高负债”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 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资产增值速度过快,年轻人比从前更愿意消费和贷款了。不知不觉,部分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到“高负债”。
上海白领王小姐2016年在长风公园附近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改善性住房,总价近千万,夫妻俩月供超3万元,这接近家庭月收入,平时开销要蹭老人的退休金。
北京34岁的李先生感叹,夫妻俩“啃老”买了房子,一套自住房、一套学区房,每年房贷要还20万元。家里6口人,俩娃上学,还要养车,合计每年支出超过40万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竞争激烈、压力大,他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以后孩子长大点开销会更大,总是很焦虑。
李先生和王小姐的生活现状代表了一批在城市打拼的中青年“群像”。
之前,在网络上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深圳中兴科技员工跳楼和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等事件,暴露出“中年危机”的现实。在家庭负债压力过大背景下,中年人需要背负四座“大山”:房贷、车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
很多家庭敢于高负债,是基于资产持续升值、收入不断提升,一旦出现资产估值水平下降、收入下降,家庭负债能力就不可持续。不敢辞职、不敢生病、不敢要二孩,成为当前不少家庭的真实想法。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锋指出,从国际比较来看,2016年中国居民部门负债和劳动报酬之比是90%,而2008年不到50%;美国这一比值2008年是140%,2016年降到118%。可见,美国居民部门在去杠杆的同时,中国的居民部门在加杠杆。
负债跟劳动报酬的比值,可以衡量一个家庭的负债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家庭收入越低,负债和劳动报酬之比越高,消费倾向越容易受到债务影响。 从90%的数字不难看出,快速升高的居民部门杠杆,正在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