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副中心最新进展 未来之城在崛起明确三大功能

四川新闻网   2018-02-23 11:24

  通州副中心北运河边的树林里,穆士国穿着厚厚的棉服,一早就来遛弯。“眼瞅着这片楼就起来了,跟变魔术似的。过去,我们村就在那儿――”他是郝家府村的村民。

  顺着手指方向眺望,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朴素的米色外墙,坡屋顶,仿四合院式楼群合围,透着沉稳庄重的中国风。

  三年前,郝家府村和附近5个村的近万人,为了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告别村庄搬迁上楼。而穆士国也从那时起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时不时地回这里看看,“看看这片老树林,看看这片新工地。”

  这片林叫千年守望林,是正对着行政办公区的绿化景观。在2600多棵成片栽植的绿化树种中,12棵高大的国槐、榆树、香椿十分醒目,都是特意从被拆迁村移植过来。这些沧桑老树,见证了通州的过去,如今又继续守望,迎接一座没有“城市病”的“千年之城”的诞生。

  超前规划 “地下城”防患于未然

  2015年盛夏,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启动,一上来就是“冲刺”状态:3个月内,6个自然村、1787宗宅基地、9000多人必须完成棚改。

  紧靠6号线地铁的郝家府村,因为地处行政办公区最核心位置,一时万众瞩目。“同享棚改阳光,共建美好家园”的大红横幅挂起来,厚达36页的棚改宣传手册发放到了所有村民手中。党员、村干部带头签约,棚改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说政策,讲道理,算细账。

  虽然很留恋自家的院子,穆士国还是积极响应政策,早早签了约。

  短短10天,郝家府村就先后完成100%大田签约、100%住宅签约,创造了棚改的“通州速度”。

  很快,30多台挖掘机和200多辆土方车进场,到9月17日,连片的村舍院落全部拆除。

  站在一马平川的待施工现场,穆士国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但他心里清楚: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日子还在后头。

  平地上楼,告别老煤炉,通州棚改居民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北京城,也因副中心的建设启动,迈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一步。

  怎样建设一座没有“城市病”的新城?面对6平方公里的起步建设区,副中心的规划师和建设者,开始突破固有思维,不仅仅把“看得见的地方”建设好,更在“看不到的地方”发力。

  鸡年春节,大年初四,家家户户忙着走亲访友,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通州分公司管廊工程指挥刘旭东却大步流星,顺着临时铺设的土路钻进了行政办公区十多米深的地下。

  当天,管廊6标段打下了第一根工程桩,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建设正式起步。

  不同于北京主城区局部尝试的管廊工程,副中心管廊连片成网,仅一期工程就有11.3公里,覆盖9条街道;13.5公里的二期工程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建。

  “简直就是一座地下城!”夜幕降临,刘旭东站在临时搭建的工程桥上远眺,灯火通明的管廊工地如长龙般在楼宇之间纵横蜿蜒,照亮了大半个行政办公区。

  在最复杂的枢纽地带,综合管廊深达18米,相当于沙土里倒插进一栋六层高的楼。“地面上喊话,下面工人根本听不见。旁边十几吨的吊车,看上去就一丁点儿大。”刘旭东边说边用两只手比划。

  这场现代化的“地道战”,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打开了一扇门。

  综合管廊内,8大类18种市政管线集纳到一起,检修人员、智能机器人可以直接在里面检测和维修。管廊上方的主街道,再也不会出现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顽疾,更不会有凌乱的架空线将蓝天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样高投入、高水准、智能化的地下综合管廊,走遍全世界都是拔尖儿的水准。”刘旭东颇为自豪。

  万人奋战的副中心工地,办公大楼四天就长出一层,直追当年的“深圳速度”。但如果有一双透视眼,你会看到一座和副中心地上建筑齐头并进的地下“宫殿”:

  ――行政办公区的所有大楼,地下车库共享,互联互通;

  ――综合管廊预留了未来30至50年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新的市政管线可以随时入廊运行;

  ――与管廊同步延伸的,还有类似于中关村西区的地下交通环廊。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廊,将使副中心核心区域的小汽车基本在地下行驶,地面的开阔空间,主要交给行人和自行车,打造惬意的慢行系统;

  ――在6号线、八通线、7号线东延的基础上,新的副中心地铁线路正在规划,将形成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快速通达;

  ――全长约13.5公里的东六环通州段,已经着手拓宽改造,局部段落将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要求,改为地下隧道,减轻过境交通的干扰……

  地下基础设施先行,加上适宜的居住密度和产业密度,副中心将为新城破解交通拥堵、架空线难题提供示范性样本。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章更生决定逮捕
  • 痛惜!著名专家李春升会议期间病逝,享年63
  • 做强国内大循环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