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杰回应抓环保工作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提问

北京青年报   2017-10-24 08:55

  38次中央深改会议20次讨论生态文明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成效方面,杨伟民介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度最高、推进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

  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当中,20次讨论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议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24项,部分完成9项,正在推进的4项,出台改革文件84件。

  考虑到生态文明体制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目前进展顺利,总体方案确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本完成。

  目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日益加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比如,推动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各地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推动发展。比如,北京属于优化开发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实际上这相当于对首都北京的重构,是继历史上元、明、清之后对首都的又一次重构。

  重点

  立法需求

  中央环保督察将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央环保督察历时两年实现了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据李干杰介绍,“有人总结了一下,用了四句话,中央环保督察是达到了这么一个境界和效果,叫‘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我个人以为,这个评价还是恰如其分的。”

  记者会上,李干杰给出了一组数据:在四批中央环保督察过程中,督察组一共受理了群众的举报13.5万件,其中有一部分是重复的,经过合并以后,向地方交办了10.4万件,到目前为止10.2万件已经得到办结。其中梳理发现,大概有8万件涉及到垃圾、油烟、恶臭、噪声、散乱污企业污染,以及黑臭水体问题,这些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不仅如此,中央环保督察还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很多地方把中央环保督察当成推动绿色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和动力,借此机会加强企业的污染防治,内化环境成本,让守法企业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乱、污企业,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这些行业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同时,各地借此机会,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能达到三四百项,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谈起中央环保督察,李干杰表示,“不会有任何疑问,后续我们一定会把它坚持下去”。在总结首轮中央督察经验的基础上,环保部门在研究推进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准备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这个正在谋划当中,可能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会出台相关举措,开展相关的专项行动。积极指导和督促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国家督省、省督市县。国家督省的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健全,省督市县正在通过省以下环保垂直管理改革这项制度抓紧推进。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中央气象台:近期江南华南贵州等地多降水和
  • 长线游、县域游、主题游等持续升温 假期文
  • 特朗普称将对所有在外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