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孵化平台达447家 业内:不少都名存实亡
2016年初,深圳的两家孵化器地库、孔雀机构先后倒闭。一年时间里,质疑的声音从未断过:孵化器太多了,创业者都不够用了;孵化器同质化问题严重,并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解决问题;孵化器寒冬要来了……
“实际上,不少缺乏特色的孵化器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要支撑下去不是太容易。”希格斯全球智造中心负责人杨承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每周末都有上百场创业活动,“活动太多了,赶场都赶不过来。”
深圳市国高育成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保正国认为,孵化器在我国才发展了30年,对一个行业来说仍属于青少年阶段,所谓“倒闭潮”其实是正处于产业自我调整、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
大浪淘沙,孵化器如何拥有“孵化”能力,这是关键所在。
孵化器寒冬来临了吗?
深圳湾创业广场,堪称创业者的天地,这里有着形形色色的孵化器:创造梦想投资未来的VC+、AS孵化空间、JD+智能奶茶馆……记者留意到,3W coffee一楼,易观大数据应用沙龙正在进行,二楼零零散散有人在办公。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主要的孵化器类型包括龙头企业设立的众创空间(B2S众创空间)、投资型众创空间、“二房东”及服务回报型众创空间、新型科研机构组建的众创空间、高校和技工院校创客空间及创客实践室、创客产品生产商建设的创客空间等。
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副秘书长、深圳道生壹创客空间有限公司副总何方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447家各类孵化载体平台,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52家,众创空间295家,孵化面积超过58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为8548家,在孵企业人数超过9万人。
“孵化器或是众创空间,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全社会积极参与,一旦太热就容易形成泡沫形态。不少孵化器只是提供场地服务,缺乏‘孵化’实力,如何支撑下去成为面临的难题。”杨承如是说。
进入者众,导致了“孵化器多过创业者”的尴尬。那么,孵化器的寒冬来临了吗?对于外界的这一观点,保正国称,“地库、孔雀机构倒闭,都是孵化器产业自我调整、优胜劣汰的正常过程。”
198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后来较为知名的是北京海淀创业园。“才30年的发展历史,孵化器目前仍属于朝阳产业。”保正国说。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何方明坦言,这意味着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突破体制化框架,自建科研成果孵化体系,引入社会资本,成立投资基金,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