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回归之路"不平坦,最大的障碍在"路"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10-31 15:59

  上世纪80年代,长安街上骑车的人群。(资料照片)

  来自美国自行车创业者王大卫(右)与伙伴在北京胡同里合影。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顶峰以及本世纪初的低谷,自行车正在回归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它的角色,也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一种时尚、一种情怀,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苦不堪言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各种形式欢迎自行车的归来,自行车由此成为低碳出行、共享经济的代名词,受到从官方到企业的青睐。而互联网带来的创业风潮,更是让城市中的双轮快速行进。

  尽管如此,在热情的态度和积极的政策之外,车轮上的生活依旧面临诸多难题。“自行车王国”的回归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前世今生

  自行车大国名不虚传

  “1980年,我买了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回忆起自己的自行车情缘,在山东济南某政府机关工作的赵先生说,“当时有辆自行车可风光了。每天下了班,我都要把车擦得锃亮,生怕粘上一点儿灰。”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三件”是中国青年人结婚过日子的“标配”。上下班期间,壮观的自行车车流为中国赢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称号。

  一则小故事可以佐证自行车的影响力。彼时,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华任美国联络处主任,时常在周末与夫人骑车出游逛胡同、看名胜。美国人甚至给酷爱骑车的布什起了个名字:“像中国老百姓一样骑自行车的乔治·布什”。1989年,当选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访华,获赠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兴奋的老布什当场骑上车飞驰而去,哈哈大笑。

  既是寻常百姓的出行工具,也是富有中国色彩的 “国礼”,自行车的地位一时无两。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自行车分担率(自行车出行占总出行次数的百分比)一度高达62.7%。

  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12.1%。原因显而易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中国经济亟待从“两轮驱动”升级为“四轮驱动”。与此同时,自行车的角色,也从“城市代步者”,变成了“道路抢夺者”与“事故引发者”,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二八车”。在部分城市规划者眼中,自行车不符合“高大上”的交通体系,不仅不要发展,还应该限制和压缩,为机动车让路。

  1995年的一个夏夜,下海创业的杭州青年马云蹬自行车回家,路遇小偷盗井盖。他骑着车到处找警察,又及时上前制止,成为通过电视台节目考验的唯一一名市民。十几年后,昔日视频再现江湖,马云骑自行车的形象甚至被网友形容为“土里土气”。

  彼时,在小汽车的比照下,自行车的地位和形象大抵如此。另一个例子是,曾经年产600万辆自行车的“永久”,从1998年开始亏损,到2000年已面临破产。

  10年间,小汽车进了家门,自行车被束之高阁。

  存放在街头的摩拜单车。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台风后停电断网已4天 台当局救灾缓慢惹台南
  • 山西省临汾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玉
  • 7月15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92号和95号汽油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