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省已出台降成本方案 落地后将为企业减负近万亿
收效 红利初显但制度性交易成本仍偏高
从经济数据来看,降成本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九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7元,同比下降0.11元。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3%,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经济一季度见底企稳,到二三季度L型增长底部进一步确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国务院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出台多项政策与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滕泰说,在用电、用工方面降低用电成本,降低工人社保基数等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对工业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国有企业费用控制方面,相关政策也起到显著作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自2016年4月以来集中全院主要科研力量在全国多地开展了“降成本”问题大型调查。日前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三年来,企业微观经营效益普遍下滑,东北地区尤为突出;传统产业效益下滑明显,行业效益分化显著;行业之间成本费用结构差异较大。具体看,总体税负有下降态势,行业税负存在一定差异;综合融资成本有下降趋势,但结构性差异显著;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权力中介”现象普遍存在;人工成本增长存在地区差异,三大险种占工资总额比例基本稳定;用能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成本有上升势头。
财科院副院长王朝才表示,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偏高,“权力中介”现象普遍存在也是“降成本”面临的一个问题。
调研组还发现,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成本结构,因而未能兼顾不同行业自身特有的降成本需求,做到“因业而异”,从而使得降成本的政策效果打折扣。如电子商务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人力成本比较高,市场回报周期长。这个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资金和人才比较缺乏,同时可抵押物少,现行降成本政策缺乏对电子商务行业实际情况的把握,商务企业融资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财科院专家看来,尽管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地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和复杂矛盾,影响各地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运行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政策同质化的问题也存在,不能搞“一刀切”,应多渠道化解企业转型升级成本。
潜力 要素市场改革等仍待推进
下一步,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建立健全降成本的长效机制,成为业内专家的共识。
滕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要真正推动卓有成效的降低成本,未来任务还较为艰巨。“因为降成本不仅仅是靠一个指令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项要素价格配合,深化要素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完成。”他说。
滕泰指出,以降低土地成本为例,必须推动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土地有效供给,改善土地供给结构,降低土地价格或地租成本才能达到成效。以资金成本为例,虽然自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降低融资成本后,不仅出台降息降准政策,制度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表面上短期利率下降较快,但对于大多非热门行业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下降速度依然缓慢。
滕泰认为,未来我国在降低融资成本、税负成本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目前经济在长时间下行后见底的形成来之不易,我认为并没有二次见底的可能性,但是实现反弹复苏的动力也依然不足。”他表示,为了强化经济企稳,促进经济反弹复苏,使L型往上走,未来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全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降成本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收入制度和征管体制实现税收法定原则来改革。”在日前举行的成本研究会2016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降成本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或是生态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多层面,所以要多措并举,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去统筹。
财科院专家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任务。从历史上看,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并非一夜之间变成今天这个水平,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发展累积而成。客观讲,企业成本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全面深化改革大业尚未取得彻底成功。只有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进一步加强降成本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督促落实相关措施。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机制,并将加强对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适时评估总结和推广经验,形成降成本的长效机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日前表示。( 孙韶华 梁倩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