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石油减产对华影响有限 化石能源依赖降低
化石能源依赖降低
那么,欧佩克减产协议对中国又有何影响呢?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油价上涨肯定会增大本国支出压力,但减产协议产生这种冲击的可能性很小,其对中国的最终影响也将十分有限。需要看到,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依旧处于“买方市场”,而中国能源结构也正在随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更新,中国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正逐年降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比重为27.1%,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水、核、风、太阳能发电比重分别为18.5%、3.5%、3.5%和0.7%,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5、0.6、0.4和0.1个百分点。中国能源结构改变的另一个证据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项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5年,中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4.8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占比超过30%,而无论是单年还是累计,中国均排名全球第一。
“需要指出,对中国而言,国际油价过高过低都不好。如果油价过高,则将增大中国经济运行成本,带来输入性通胀;如果油价过低,则不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进一步转型。”董秀成说,随着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将不再简单地同“油气安全”划等号。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能源供应种类丰富、来源广泛,能源保障将持续充足。
如果换一个角度观之,日益向高质量增长模式迈进的中国经济,对能源本身的依赖程度也在减弱。近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43.0亿吨标准煤,增速创1998年以来最低。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下降达5.6%。
灵活调整步伐坚定
值得注意的是,欧佩克减产、油价反弹、煤炭价格回升等一系列现象的短期叠加,也让一些观察者担忧中国供给侧改革的进程是否会受到影响。
“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而煤炭领域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如果仅仅看到欧佩克减产引发油价上涨这种外部事件,就认为煤炭去产能进程要放缓,则显然是片面且狭隘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煤炭是一种廉价的替代能源,却没有将使用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化等外部性成本考虑在内。”董秀成强调,未来中国仍需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使煤炭的真实成本在市场价格上得以充分反映,进而更多发挥“市场之手去产能”的作用。
事实上,面对不久前煤炭价格的上涨,国家发改委已做出了“灵活实施先进产能煤矿减量化生产制度”、“在建煤矿增减挂钩”等适当安排,以保证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适当释放优质产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证减量化生产制度不动摇。
对于中国改革和转型的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报告中表示了看好。IMF研究部经济学家埃斯特班·维斯伯罗尼表示,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必要的,目的是确保可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经济会因此受益。(记者 王俊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