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依然承压 不良率趋势基本平稳
风险总体可控
专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是受经济周期影响,尽管未来一段时间商业银行不良率仍存在一定上升压力,但风险总体可控。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基础雄厚,风险抵补能力较强,且收入结构正日趋多元,风险分散能力不断提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说,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这有利于商业银行不良率保持总体稳定,不至于过快上行。近年来商业银行主动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也明显增强,这有利于缓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近年来一直趋于上升。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从2014年末的2.1万亿元增长至今年二季度末的3.3万亿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这说明银行资产质量依然承压,需要在严控新增不良贷款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处置和化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商业银行积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加强逾期贷款监测管理,商业银行企业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多渠道提升资产质量
上半年商业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行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境内机构共化解不良资产637.8亿元,同比多化解203.3亿元,同时,成功发行首单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工行上半年整体处置不良贷款1100多亿元;农行也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力度,上半年累计清收和处置超过600亿元。
“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和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比较集中的行业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的区域。”温彬说,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上述领域的风险特征及变化趋势。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周景彤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重在“有保有压”,对产能过剩行业等信贷风险重点领域要严密关注、“重兵防守”;对因市场变化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采取重组贷款等措施,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同时,根据经济转型升级方向,针对新领域、新业态,寻找新的信贷投放点。
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杨芮说,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和商业银行授信要求的“僵尸企业”,应建立主动退出机制。同时,强化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行业和区域等的研究力度,制定差异化的行业、区域信贷政策,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措施一般包括清收重组、自主核销和破产清算、不良资产批量对外转让等。在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的背景下,也需要创新手段和途径化解不良贷款。温彬说,随着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渠道。
为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杨芮建议,商业银行不断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能力,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盘活行内不良资产。另据了解,工行预计在9月将试水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艳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