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新三板半年主动摘牌 宝莲生物被疑财务造假
被疑财务造假
心虚摘牌?
有分析指出,从其业绩表现,以及股东构成来看,宝莲生物在摘牌后,不排除另谋IPO之路。
宝莲生物在挂牌之前,已经引进了深创投等知名VC、PE。在其前十大股东中,上海融银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扬州春雨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扬州宝扬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红土生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容银投资有限公司、中星云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南京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赫然在列。
按照其公布的财务数据,2015年1月份-6月份,公司总资产达3.35亿元,净资产2.4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427万元。而其2014年的净利润为3851万元。
不过,从2016年1月20日宝莲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到7月8日摘牌,只有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宝莲生物应该不仅仅是想来新三板“潇洒走一回”。
对于宝莲生物在新三板的“快速闪人”,另有分析认为,随着新三板监管的不断加码,不排除有企业心虚主动撤出。
而据一位对宝莲生物做过尽调的机构投资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其在对宝莲生物的尽调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财务方面的可疑性。
上述投资者指出,2015年,宝莲生物前三大客户占了公司营业收入87%,单一客户依赖性强。而该三大客户均为位于成都的贸易公司,第一大客户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在创办宝莲生物前所在企业的老客户,前两大客户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此外,公司主营甜菊糖和藏红花素,甜菊糖存在较长时间的经营历史,但藏红花素2015年才开始实现较大金额的销售收入,而货款一直未收回。针对上述情况,该机构对公司的销售收入(特别是藏红花素)的真实性难以确认。
此后,又得知宝莲生物销往第三大客户的藏红花素发生退货。因此,他们认为该项目投资存在较大风险,故暂停了项目跟进。
因交不出年报
6家公司主动摘牌
事实上,在新三板“快闪”的公司,不止宝莲生物一家。仅7月8日当天,包括宝莲生物在内就有6家公司齐刷刷主动摘牌。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已经有18家挂牌企业从新三板市场摘牌。其中,主动申请摘牌的新三板企业有10家,占据55%。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不能按时披露年报成为了横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刃,有6家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按时披露2015年年报而不得不主动申请摘牌,分别是:万洲电气、华夏科创、泽辉股份、腾楷网络、扬开电力、宝莲生物。
但这些公司披露的终止挂牌公告中却在巧妙回避这一问题,冠以“为配合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等字样。不过,主办券商却不这么认为,迫于持续督导券商的责任以及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部分券商选择如实公告了新三板企业不能按时披露年报的真实原因。
根据安排,股票终止挂牌后,摘牌公司可自主决定其股票是否继续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集中登记存管。中登公司可按规定提供被摘牌公司股份的非交易过户服务。被摘牌公司也应积极应对投资者诉求;主办券商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被摘牌公司相关事宜并披露联系方式,督促被摘牌公司按照《业务规则》要求及时披露终止挂牌公告,协助做好被摘牌公司投资者的解释沟通工作,指导督促被摘牌公司妥善解决投资者诉求。
此外,因未能按时交出年报,朗顿教育和中成新星被股转系统强制摘牌。这其实是股转系统首次对挂牌公司实施强制摘牌。
按照股转系统的说法,此次实施强制摘牌,是加强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对市场产生警示效应。股转系统将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原则,对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等情形并触发退市条件的挂牌公司坚决予以摘牌处理。下一步,还将在总结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挂牌公司终止挂牌的实施细则,建立常态化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挂牌公司整体质量,提升市场规范程度,促进新三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股转系统“放水养鱼”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