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央企重组现两条逻辑线 下半年国企改革料密集落子

2016-07-11 10:09 来源:新华网 0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万方 陈凯茵)传闻已久的“中国神钢”即将诞生。6月26日晚间,武钢股份与宝钢股份同时发布公告表示,二者正筹划战略重组事宜,并于27日起同时停牌。

  相比去年的密集落子,今年上半年央企重组的步伐似乎有所放缓,除却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时隔半年召开的重组大会外,鲜有大体量央企之间宣布重组。年已过半,随着中国钢铁业最大重组案“靴子落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央企重组潮的闸门将再次打开,而改革焦点也将从“强强合并”的逻辑向“结构调整”倾斜。煤炭、建材、化工……哪个行业将诞生下一个央企“巨无霸”?

  央企重组要义浮现

  事实上,“宝武联姻”早有端倪。自一年前宝钢股份原总经理马国强担任武钢董事长开始,二者合并的绯闻就甚嚣尘上。虽然期间双方数次“辟谣”,就在6月16日的武钢股东大会上,马国强还声称“针对同行间的并购重组武钢股份没有太多机会”,但短短10天之后联姻即成定局。

  数据显示,宝钢以2015年年产粗钢3493.8万吨位列全球十大钢企第5名,而武钢在2015年的粗钢产量为2577.6万吨。据业内估算,两家钢企如果此次成功合并,至少具备6000万吨的年粗钢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将成为数一数二的钢铁“巨无霸”。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钢铁产能近年来大幅扩张,但多集中在低端产品领域,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产能相比仍然不具有竞争力。“类比于南北车的合并逻辑,宝钢武钢二者重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人士指出。

  此次“宝武合并”历经波折最终达成,也可以看作是对政策导向的具体落实——早在2015年3月,工信部就公布了《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其中明确表示,钢铁行业需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央企“强强联合”的案例并不少见,从2014年底中国中车“横空出世”,到去年5月份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诞生“国电投”,都印证了中央层面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央企的决心。

  “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表态,阐明了此次重组案背后的另一关键动机。

  据统计,中国粗钢实际产能超过12.5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4%。以宝钢武钢为例,目前二者产品雷同造成资源的低效使用,合并后无疑将在统一布局下避免重复生产,此外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可以协同增效,减少成本。

  梳理央企合并的主脉络,如果说去年重组潮多集中在铁路、航天、核电等优势行业,那么宝钢武钢的合并则拉开了去产能的序幕。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去产能步伐将明显加快,央企重组或将集中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从行业上来看,钢铁、煤炭、建材、玻璃等重化工业将是重组高发行业。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全聚德董事长等4名高管集体辞职 或与竞标麦当劳有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