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迎2.0时代分层方案发布 为什么新三板要分层
打破做市垄断
2015年8月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彼时做市制度被寄予厚望,监管层希望可以发挥为企业定价、提供流动性两大功能。但是实行近两年时间,市场交易依然不活跃,相对寡淡的流动性让各方都开始对新三板的未来产生怀疑。
做市商制度亟待改革,引入私募参与做市试点就是一项新的改变。证监会5月27日宣布,将开展私募机构参与新三板做市业务试点,做市商正式扩围至私募。
根据证监会安排,股转公司将研究制定试点机构的遴选方案及相关配套规则,从资本实力、专业人员、业务方案、信息系统和诚信记录等方面设置备案条件,制定备案申请材料内容与格式指引,明确备案申请程序,待履行有关程序后及时向市场公布。另外,股转公司将启动受理私募机构申报材料,组织评审,择优选取试点机构。
做市商范围终于突破,不过扩围之路并不平坦。在2014年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做市商做市业务管理规定(试行)》中,对做市商的范围就留下了“口子”。当时记者从股转系统相关负责人士处获悉,未来做市商可能将向PE、VC等扩围,甚至还有可能扩展到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
2015年上半年,伴随市场行情上涨,改革也高歌猛进。当时多家券商都传出消息称做市商队伍从券商扩展至基金子公司、期货子公司、私募基金、投资咨询公司等4类机构的方案有望在7月份获批。不过,随着A股危机来袭,监管层风险偏好急剧降低,做市商扩围方案很快被证监会主席办公会否决。
前述华龙证券做市业务部资深人士认为,对券商而言,私募参与做市会带来不少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做市资质壁垒被打破,券商从企业处“拿票”的议价能力降低。
不过客观来看,私募参与做市将有两大直接的好处。“一方面给企业更多选择,企业面对做市商数量增多,可以要求更高的估值,获得更多融资。”上述资深人士认为,私募要做市就要买入股票,方式要么参与定增,要么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短期内会形成较大买盘。
尝试负面清单
面对7000多家挂牌企业,股转系统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在坚持市场包容性的基础上,将研究挂牌准入的负面清单,建立差异化的信息服务体系。”高振营表示,股转系统关于金融类企业挂牌融资的规定,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去年年底,证监会暂停了私募机构挂牌和融资,并随后对PE机构估值问题、信披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展开调研。经过数月的调研,监管者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挂牌新三板终于敞开了大门,不过挂牌准入需要重新梳理,门槛已经大大提高。
5月27日,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只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机构才可以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股转公司对私募机构挂牌给出8项新条件,在经营年限、管理规模和信息披露方面都设置了门槛,包括持续运营需满5年,创投类和私募类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在20亿元和50亿元以上。
联讯证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官付立春表示,“能到新三板挂牌的PE首先要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规模、实力比较领先,其次是行为比较规范。因为PE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受到严格监管,需要有硬性指标限制过激行为,才能对挂牌敞开大门。”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还要求挂牌PE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挂牌前不得出现以基金份额认购私募机构股份的情形,并且募集资金不得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
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对记者表示,监管者此举是希望私募机构能够回归基金管理人的本质,不应突破公募和私募的监管界限。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总裁陈杭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私募机构基金份额投资者和PE机构股票投资者之间存在矛盾,利益诉求会发生分歧。
目前,在新三板上挂牌的私募机构共有25家,正在履行挂牌程序的有29家。根据新规,已经挂牌的PE机构必须依照8条标准在一年之内进行整改,否则予以摘牌,而正在申请中的PE机构必须在一年之内补充材料,否则也将终止审查。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等类金融企业挂牌和融资也处在冻结状态。
一涨一跌,仿佛一个轮回。去年在市场最火爆的时期,股转系统在官网挂出一则“温馨提示”,重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服务于创业、创新、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目前分层和做市商扩围落地,而有“加剧投机、违反新三板初衷”争议的降低投资者门槛等政策并没有推出。或许正如各方对市场改革的期许——回归本源,不改初心。
(来源:泉州商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