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晒三公接待费 首次公开公务接待批次及人数
聚焦2014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
既要晒“细账”更要交“明白账”
分析
据新华社电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新预算法规定,政府预决算信息未按规定公开或作出说明,将被追究行政责任。作为中央政府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的第五年,今年公众不仅关心各部门“亮细账”有多少亮点,更关心不断细化的“账本”背后政府支出是否花得“明明白白”。
工资福利等支出首次亮相
新预算法对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明确提出要对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以及政府采购情况等重要事项做出说明。
记者注意到,17日各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出现了诸多新数据,包括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和国有资产占用等情况,各部门发放人员工资福利等数据也一并对社会公开,凸显公开力度“再加码”。
如17日率先公开“账单”的中国记协,其决算报告显示去年该机构机关运行经费支出449 .76万元,相比2013年减少40万元,减少8.17%;政府采购支出255万元,其中政府服务采购支出220万元;在工资福利方面共花费608万元。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今年各部门公开的机关运行经费是指为保障行政单位(包括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
此外,首次对外公开的各部门政府采购支出,按照采购货物支出、采购工程支出和采购服务支出分别列示。
“会议费、培训费等行政经费、政府采购信息等都是社会上非常关注的政府支出内容,也是对政府花钱质疑比较多的地方。”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向社会公开这些领域信息,能帮助公众更好监督政府的行政开支是否合理、有限的财政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些新增领域的公开显示今年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也是落实新预算法规定的重要举措。以政府采购为例,目前我国政府年采购资金规模已近2万亿元,今年4月中央部门已率先公开了政府采购的预算安排情况,今后年中也会公开决算情况,通过预算公开、合同公开以及决算公开,政府采购全过程的公开机制正在建成。
公务接待首次亮出“细账”
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浏览各网站发现,和往年相比,今年各部门都在“三公”经费注释说明下功夫,在以往公开出国(境)团组及人次、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的基础上,首次公开公务接待费相关的批次及人数。
如农业部公布其去年公务接待费为929.87万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 .76万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国内公务接待支出598.11万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公车改革的推进带来了公车费用的减少。如国家工商总局,去年公车经费实际支出504.49万元,比预算减少了33.92万元,而且全部都是养车费用,购车费用为零。
今年各部门还首次公开了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其中重点列出了各部门不同层级和用途的公车数量。
如审计署,截至2014年12月31日,该部门共有车辆193辆,其中部级领导用车24辆、一般公务用车169辆。再如农业部共有车辆4010辆,其中部级领导用车34辆、一般公务用车1959辆、一般执法执勤用车1065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369辆、其他用车583辆。
白景明说,从各部门公开的信息看,政府在“三公”晒细账上又迈出一步。因为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三公”支出不能只单纯对数字进行比较。但不断扩大的公开范围和越来越细化的数字综合在一起,就能告诉百姓政府明明白白的支出,这也是公众监督越来越有力度的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