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大女博士于艳茹因"抄袭门"被撤学位 法学家称"过重"

2015-04-09 12: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0

  本案中于艳茹的博士论文并没有舞弊作伪,授予学位的主要标准是博士论文。但北大却以在校期间投递的论文舞弊作伪作为撤销其博士学位的标准,并不恰当。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刘莘

 《国际新闻界》用黄色标注出具体内容,认定于艳茹的行为“已构成严重抄袭”。资料图片

  《国际新闻界》用黄色标注出具体内容,认定于艳茹的行为“已构成严重抄袭”。资料图片

  4月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学位授予与学位撤销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上,来自北京高校的十数位法学专家大多认为,北大对于艳茹撤销博士学位的处罚“量刑过重”。

  去年8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月刊《国际新闻界》杂志通报于艳茹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涉嫌抄袭,今年1月10日,北大通报撤销其博士学位。

  “北大博士抄袭”的新闻震惊了于艳茹的同学。她的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期间的同学都向南都记者证实:于艳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事实上,于艳茹的硕士毕业论文曾被评为优秀论文,在北大读博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超出了北大历史系的要求,其博士论文也在答辩时获得全票通过。

  她感到委屈:“我有错,但同时我也是个受害者。”她质疑北大的处理决定和申诉处理结果,并打算通过所有合法途径维权。

  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前景的博士,为何卷入抄袭门,继而被母校撤销学位?来自法学界的专家们又因何理由认为“量刑过重”?因“非博士论文过错”而导致被撤销博士学位合理吗?

“超额”发表学术论文

  2008年,于艳茹考取了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攻法国史。

  北大历史系对博士要求十分严格。据于的一位博士同学介绍,北大博士研究生学制虽然是4年,但按时毕业的不到三分之一,他和于艳茹都是读了5年才毕业,有的人甚至要延期至7-8年。

  2012年是于艳茹在北大读博士的第四年,也是关键时期———她在撰写博士论文。从中国知网可以看到,就在当年9-11月份,她分别在《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研究》和《法国研究》上发表了三篇史学研究论文。

  如此频繁的论文写作与其充分的准备工作息息相关。

  于艳茹在北大历史学系读博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法语。研究法国史,不能不学法语,北大历史学系也要求博士生在修英语课的同时掌握一门二外。于艳茹则创下了师门里 “年龄最大的法语零基础博士”纪录。她选修了北大的法语课程,一学年之后,一次性通过了大学法语四级考试,能够基本简单对话以及阅读法语文献,后来还与出版社签订合同翻译法文书籍。

  下一步,就要考虑出国搜集资料的问题。北大一位在读博士生告诉南都记者,国内世界史研究目前还无法与国外相比,语言、材料都是国外的,国内的研究也不得不对国外研究亦步亦趋。

  在申请出国前,于艳茹考虑到自己传媒、历史跨专业的学习经历,决定研究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出版史,从传播的角度切入历史,导师也对此颇感兴趣,希望跨学科能够带来新想法。而北大则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北大研究生院都提供了一定出国留学的资金及机会。

  2009年9月,于艳茹申请了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奖学金。次年3月,她便启程前往法国里尔第三大学(即戴高乐大学)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游学。在此期间,她的博士论文选题渐渐清晰。

  2011年1月回国后,她在整理材料时发现有所缺憾:“因为我当时不在法国的首都巴黎,无法长期有效地利用法国国家图书馆,材料搜集得还不够。”那时,正巧北大研究生院有个短期交流的项目,她申请成功,随即前往哈佛待了3个月。

  “有同学在哈佛访学一年,回来说哈佛的书很全,可以免费扫描。书籍出版史的重镇就在哈佛。”

  于艳茹每天泡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扫描了好几百本书———她不仅要为博士论文找材料,还想为自己未来5年、10年要研究的题目搜集信息。

  得益于学术信息和以往写作经验的积累,于艳茹得以在2012年成功发表3篇历史学学术论文,超过了北大对博士毕业所要求的2篇学术期刊论文发表量。名为“独行的沧浪客”网友自称是北大历史系2006级博士,他对此评价道:“这样的科研成绩不但在北大就算是在全国高校博士研究生群体中都还是不错的。”

  2013年,于艳茹的博士论文在答辩中获得全票通过。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新疆于田县11时50分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4千米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