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调查淇县农村信用社亿元资金被冒名贷出事件

2015-01-07 16:14 来源:法制晚报 0

  法制晚报讯 1月5日,法制晚报刊登《河南一信用社亿元被借名冒名贷出》一文,根据一份名为《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名、假冒名贷款台账》的资料显示,共有465笔贷款涉及借名、假冒名,总金额超过1.064亿元。法制晚报记者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委获悉,针对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超亿元资金涉嫌被借名冒名贷出一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已成立工作组,目前正在对此事进行清查和进一步调查,对涉及的相关责任人将会严肃处理。

  记者统计发现,该台账中贷款的实际发放时间跨度为2002年到2010年,借款用途多以养殖、流资、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单笔最小贷款数额为5000元,单笔最大贷款数额为1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贷款中,许多实际用款人为同一人。其中,一位名为“方某某”的实际用款人用51个借款人的名字以养殖名义贷出了超过970万元的贷款,另一位名叫“崔某某”的实际用款人用36个借款人的名字以养殖名义贷出了超过2200万元的贷款。当地省市县多个金融部门证实,该台账是去年下半年淇县信用联社在全面普查不正常贷款时确定的。

  记者采访获悉,就在文章见报当晚至6日,经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信用主要领导批示,针对此事的调查工作组已抵达淇县,目前正在对淇县信用联社涉亿元资金被借名冒名贷出的事件进行清查和进一步调查,对涉及到的相关责任人将会严肃处理。同时,淇县相关司法机关也正在和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沟通并介入调查。

河南调查淇县农村信用社亿元资金被冒名贷出事件

  大图为淇县农信社借名、假冒名贷款台账显示,许多人被假冒名贷款,实际用款人都是方某某

小图为淇县农信社

小图为淇县农信社

相关新闻回顾:

河南一信用社亿元被借名冒名贷出

  近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多名储户向《法制晚报》记者反映,称其在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遭遇冒名贷款且被记入银行征信不良记录名单。

  记者拿到一份名为《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名、假冒名贷款台账》的资料,显示共有465笔贷款涉及借名、假冒名,总金额超过1.064亿元。当地省市县多个金融部门证实,以上台账是去年下半年淇县信用联社在全面普查不正常贷款时确定的。

  淇县农信社纪检组长刘玉江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向领导如实汇报,将按程序严肃处理。

三个疑问 当事人不到便发贷款?

  12月23日上午10点30分,43岁的杨刚真来到位于淇县朝歌路北的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希望再次找领导反映自己的“老大难”问题—被人冒名贷款,并被列入银行黑名单。

  多次去过联社的杨刚真刚踏进联社监事长朱海林的办公室,遇到纪检组长刘玉江,在与他简单交谈几分钟后,便悻悻地走下楼梯。他向记者坦言:“还和以前一样,4年里来过多少次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征信黑名单中,很多事都被限制了。”

  杨刚真称,他一直在当地经营调味品生意,后来业务越做越大,2010年3月到当地的中国农业银行办理POS机业务,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自己有不良信用记录。“银行说我有几十万贷款没有还,因为这个不良记录,我的POS机办理一直通过不了,对我的生意发展有很大影响。”杨刚真告诉法晚记者,此前他并未在任何银行办理过贷款业务。

  发现遭人冒名贷款后,杨刚真说他于2010年前往鹤壁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并在此后的4年中多次找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内部下发 包含粮食安全等内容
下一条:广日集团原董事长潘胜燊因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遭质疑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