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

2014-06-30 15:19 来源:赣南日报 2

  4

  信念不改、忠心赤胆,这就是赣南人民!

  今天,我们该以怎样的作为,驱赶贫困、回馈斯民,继续为这种可贵的精神品格培土筑基?对此,我深深感知到肩上的责任。

  也许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关,我对贫穷有切肤之感,在感情上,与贫困群众有一种本能的相通,每每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就会想到自己的过往。这种情感迁移,使我在调研时,面对老表的困窘,时时忍不住心酸落泪。我在心里默念,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也必须做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岗位职责。

  2010年11月19日,任职赣州不足一个月,在向省委的履职汇报中,我恳请启动苏区振兴规划。为了把情况摸得更精准,同时夯实群众根基、重塑干部形象,这年12月,市委组织两万多名干部下基层,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干部”用灵活生动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深入浅出宣传政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从住房、饮水、就医,到就学、低保、抚恤,就像当年苏区干部一样,“什么事情都想到了”。“三送”的直接成果是,党群干群关系、干部形象迅速得到改善。老表们讲,如今干部上门,不再是只知道说计划生育、只知道追缴罚款。干部说,现在下基层,不用再担心老表用“关门闭户”、风言冷语迎接自己的到来。干群融洽,亲情弥漫,成了这块纯朴土地的常景和表情。“三送”工作收获的另一成果,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作出了“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判断。基于这种判断,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如实、详尽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赣南的现实状况,并期待国家层面的扶持。

  或许,用今天的笔墨,来叙述当初争取中央扶持政策出台的艰辛,一笔就可以轻轻带过。但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赣南要争取国家特殊扶持,必须扭转或者说改变多年的“对外口径”,承认与正视眼前的落后现实。尽管这种状况,并非一天两天形成,也不是具体哪个人的责任,然而,一旦真实呈现,无疑成了讲问题、揭盖子,事情将变得异常敏感。有人担心,把问题与矛盾如实反映上去,合适吗?有人质疑,新中国成立都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余年,赣南还是这个样子,不是打自己的脸,同时也否定了历史、否定了前人吗?个别媒体推波助澜,不负责任地解读赣南振兴规划,说“江西将上报中央苏区振兴规划,核心内容是要钱要政策”,说“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突出贡献和付出沉重代价的革命老区,似乎总免不了要算一算跟历史有关的账”。就连深入赣南采访的某权威媒体的记者,在亲眼目睹乡村学校孩子们吃冷饭、睡地铺,教室桌椅破烂残缺、墙上窗户穿风透雨的场景之后,尽管心里充满同情,但对于是否进行报道,起初同样心怀忐忑。对此,我能理解,也有心理准备。就是自己,要说没有一点压力和担心,也是假的。我有过矛盾,有过踌躇,并且在心里暗自思忖过。熟视无睹、保持沉默或许是一种选择,这样既轻松自在,又能规避风险,安安稳稳当“太平官”。然而,想到近十万烈士遗孀、后代,他们不仅没有解决温饱,连抚恤金都领不足、领不到,心里就觉得特别难受。我想,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最应该得到帮扶的群体,连他们都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关爱、关照,九泉之下的英烈何以瞑目?为政一方,又怎么谈得上为更多群众谋福祉?至于这后面的隐意,就更不用说了。思前虑后,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无视事实、于心不忍,掩盖矛盾、有悖责任,为了这块有过无数荣光、又经历太多苦难的土地,个人得失,何其微不足道!为此,即使冒风险,也要说真话。我心里清楚,这份底气和勇气,源于党和组织多年的培养教育,源于实事求是是一名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源于相信这是一件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大好事,源于始终坚信我们党是一个敢于负责任的政党。

  责任源于信念,信念催生责任。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市委组织新一届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兴国等地,开展“弘扬革命传统,再创一等工作”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谋划赣南老区发展的责任担当。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北京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标准 第二套房贷新规定
下一条:事业单位合同制改革:签订聘用合同程序、要求及材料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