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美赣南 且行且歌

2014-06-30 15:19 来源:赣南日报 2

  2

  目睹荣光后面的窘困,我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我常常想,那些摇摇欲坠,春不挡雨、夏不遮阳、秋不避风、冬不御寒的危旧土坯房,当年,应该是那些奔波于途的革命者难得的庇护所吧?七八十年前,正是这些正值“壮年”的土房子,敞开温暖的大门,为成长着的理想遮风避雨。如今,房子“老去”,我们该怎样撑开衣襟,为被秋风所破的“茅屋”带来些许暖意?69.5万户、近300万人居住的土坯房,从此成为我心中日思夜想的痛!

  我常常想,那一支支举在手上、插在墙缝的松明火,曾经为多少访贫问苦的夜行者、传播思想的布道者照亮行程。甚至,将近80年前,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长途跋涉,也是在它的光亮中,从于都河迈出第一步,才有了日后的一方坦荡天地、一片盛世光明。那位亘古伟人,当年就站在新架好的于都河浮桥桥头。当他看到“浮桥两边红军人山人海,无数的火把宛如千万条火龙在蜿蜒行进,而成千上万的苏区男女老表,则从四面八方拥到渡口来欢送红军出发,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有的帮助挑担子,有的往战士怀里塞吃的东西,有的则高唱欢送红军出征的歌曲……”他的心在颤抖。在这片火光面前,他眼噙泪水,用他那浓重的湘音承诺,“红军一定还会回来的”,“要给苏区送上小太阳,给点松火、点马灯的赣南苏区人民送去光明”。斯人长辞,声音犹在。这片土地大都已用上了电灯,但不少山村摇曳的松明火把,依旧在风中柔弱地闪烁。当年伟人许诺的“小太阳”,对于4000多个自然村、7.1万户农户来说,依然是梦境。此情此景,让我辗转反侧、思绪重重。

  我常常想,当年,生活在这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土地上,该是何等的幸福!在革命者充满梦幻的描述中,一扇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在原本落后、闭塞的赣南山地訇然洞开,木讷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懵懂的眼神瞬间变得清亮:孩子们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生病可以享受良好的医疗、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住进宽敞明亮的砖房,脚下是宽阔平坦的大道……正是奔着这种理想的生活,他们由茫然而清醒、由懦弱而勇毅,不仅甘舍家业,甚至面对死亡,也可以从容得像去赴一场宴会,神情平和而淡定。至今想起,依旧让人感慨不已、心生崇敬。是的,今天的生活,已经远远胜于当年的描述,理想之花在肥沃的大地葳蕤蓊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赣南,仍有6000多个村民小组、近20万户收看不到电视;有2万多个自然村不通公路;全市10多万革命烈士、“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及其遗属遗孀,他们或他们的后代,有9万多人没有享受到国家抚恤补助待遇;由于战争创伤,众多家庭残缺不全,贫、病、残、障、老、弱……成为这些家庭的“写真”;大面积的农村中小学校危房,让一些学生不得不在租用的民房或祠堂里上课,有的上学得步行十多公里山路,往返几个小时……

  内心涌动着从未有过的沉重,眼前总是晃动着摇摇欲坠的墙垣、米浆般浑浊的井水、残破教室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被日子压得过早佝偻的身影……我知道,这些年来,地方财政已经竭尽全力,但是,地方这点收入只是杯水车薪,仅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这一项,每户按100平方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也要投入资金400多亿元。而市里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100亿元,县里更是捉襟见肘,九百多万人就是不吃不喝不搞建设,也只能望“房”兴叹。

  温暖的梦想,从哪里垒筑第一块基石?

  现实的窘境已经令人堪忧,还有一种深深的隐忧,也在心里潜滋暗长。

  十几天的调研其实并不持续,行程经常被迫中断。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群众上访、“封门堵路”的消息,有时不得不半途折回来处理。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出了事情,现场情况七八个小时还报不上来。我花上100元钱,请当地老表带路赶到现场,竟然不见当地干部的踪影!而走访中,吃闭门羹、被老表拒之门外的经历,不仅让人尴尬,更令人震惊!虽然只是个案,但足以折射出民情人心。当时就想,棘手的事情咋这么多?老百姓的情绪咋这么大?干群之间的对立因何而生?我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

  3

  行走赣南,我愈加感佩这里人民的忠贞大义。

  只问付出,不求回报,赣南人民的大义和血性令人动容。走进每一个村、每一户农家,生活的困窘,常常使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然而,处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却很少流露出颓丧和失望。这些客家汉子、客家表嫂,依旧那么好客、依然那般忠义,绝口不提日子的艰难。只是在一再追问之下,才小心翼翼、甚至吞吞吐吐,从牙缝里挤出自己的请求。沧桑的脸上早已一片赤红,仿佛说了或者做了让人见笑、有失颜面的事。每每这时,我的心里就不由得一阵刺痛。

  瑞金市黄柏乡96岁的失散红军杨世勇,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每次走访,从未听见他有任何抱怨。他所表达出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知足。他总是那句话:“我的心愿呢,就是保佑共产党好,保佑共产党万万年!”也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想到的,都是那些早早离去的战友。在他心里,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咀下村,国家部委调研组的同志问村民梅林山:“你为啥不种脐橙呢?”梅林山搔着头皮说:“想过啊,但种脐橙的话,下游的人喝水怎么办呢?”闻听此言,调研组人员连连感叹:“赣南苏区人民真是好啊!”即便家徒四壁、困苦重重,也始终不改善良淳朴的本色!

  瑞金市大柏地乡小岭村樟坑小组,83岁的烈士家属钟同炳住在三间土坯房里,外墙、内墙都用木头打着桩撑。屋子的残破令人心生怜悯,而中厅门上挂着的“光荣烈属”牌匾,以及两旁石灰水刷写的标语“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又让人肃然起敬。

  在赣南老区,当年留下的这种标语随处可见,尽管不少字迹已经模糊,但一笔一划之间,深深烙下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人民对党的深沉热爱与无限忠诚。他们心里,惦念共产党的好,铭记共产党的恩,相信跟着共产党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念想,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就像当年,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给了他们土地,给了他们尊严,他们从此打心眼里、从骨子里相信这个政党,相信国家不会忘记他们,相信日子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从当年高呼“死到阴间不反水,保佑共产党万万年”的血性江善忠,到今天身居贫困而忠贞不渝的普通老表,这份大义忠诚,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浸润,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种基因,深深植入于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血脉。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北京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标准 第二套房贷新规定
下一条:事业单位合同制改革:签订聘用合同程序、要求及材料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