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退休副市长建文革博物馆 政府不支持不反对
建一个合格的博物馆
相比塔园“文革”博物馆的“文革”现场特色,距离汕头市二百多公里的漳州则有一座全部用“文革”实物构成的展览馆。
董山伟的“刺桐‘文革’历史展览馆”位于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的旅游区。与旅游区绑定在一起,有些经济上的考量,但是除了旅游区的门票,进馆还要交10元钱让很多人选择过门而不入。这个由旧粮食仓库改建而成、藏在深山里的“文革”展览馆,并没有像旅游区的管理人员预期的那样,带动这里的旅游。
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说,一般来的都是经历过“文革”的老人或者做研究的人。正说着,有几位年轻人在得知还要再交钱才能参观后转身离开了。“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习惯了这种情况的工作人员没有一点惋惜的情绪。
也许人们会想能够搜集数万件“文革”期间的实物、并且亏本在福建省泉州市做了两年展览的人,一定是一位经历过“文革”、有着不一样过去的老人。但董山伟出生于“文革”开始的前一年,今年48岁。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他,觉得“文革”这段历史十分重要,很想通过“文革”实物还原真相,弄清楚儿时模糊记忆里的那段时光。
董山伟并不想过多地宣传自己。他也不愿意透露收集毛泽东巨幅油画、红宝书、粮票、抄家账本以及大量报刊文件耗费了多少钱,只是笑着说道:“我现在是穷光蛋了,不说这些。你看看这是当时红卫兵游行时候用的旗帜和木牌,这是当时的钟表和收音机……”
在这个大约500平方米的旧粮仓里,摆放着董山伟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上万件“文革”实物。从各种各样的红宝书,到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塑像、画像;从“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到“文革”宣传画、连环画;从样板戏,到“文革”批斗、批判资料,这里应有尽有。
但是将这些展品简单地放在柜子里,董山伟并不满意。他想要的不是现在500平方米的展览室,而是两三千平方米的大展馆。
“如果能给我足够的空间,我可以作出全国第一流的‘文革’博物馆。‘文革’展览就是要有实物,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董山伟指着用玻璃框裱起来的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人的画像说,“如果有地方,就把他们说过的话,当时的一些批文,甚至手迹都展出来;像江青,她有很多故事,不是一张照片就能代替的。”
董山伟还专门带来了一些没有展出的私藏品。那是一些保存在塑料密封袋里的报道批斗现场的老报刊和红卫兵串联时候的老照片。
“没有‘文革’博物馆,你拿什么来告诉后人有关‘文革’的历史真相?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史料的丧失,‘文革’历史将可能变得模糊乃至混淆不清。”董山伟十分珍视他的这些藏品,同时又不断遗憾很多藏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
董山伟的“文革”展览馆并没有太多其他方面的压力,只是资金问题阻碍了他的扩张计划。他的刺桐“文革”历史展览馆现在还能维持现状,亏损由景区方面承担,“但是2015年,合同到期后怎么办?”他还没有找到后路。
“一些老人是‘文革’的经历者,他们选择忘记也许是不想回忆那段痛苦的历史,也有可能那是段并不光彩的过去。而一些年轻人对‘文革’这段历史早已没有了概念,当然这不能怪他们。”董山伟分析了“文革”博物馆遇冷的原因,“但是,一座拥有丰富‘文革’实物资料的‘文革’博物馆将能够留住历史,说明真相。”(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