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国多县追逐撤县设市 土地报批方面将更有空间

2013-11-30 13:06 来源:海外网 0

邵东县的申报打算得到了省、市两级的鼎力支持。到今年4月份,邵东县的申报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5月下旬,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官员专程给邵东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接着是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撤县设市工作领导小组,先期拨付30万元工作经费;6月5日全县撤县设市工作动员大会召开;6月8日县政府分别向人大提交议案,向县政协致协商函,人大、政协随后分别开会赞同;还有进行论证、做风险评估、组织所辖29个乡镇各自开会讨论;上报市级,市四大班子分别开会;乃至耗资数十万元请电视台制作专题片,环环落实。

  “这是个繁琐的工程。”民政局干部感叹,一整套程序花去两个多月时间,资金投入亦不少。直到7月16日,两大本各四五厘米厚的申报材料正式送往省级。

  包括邵东县,省内这次闻风而动提出“撤县设市”要求的县份多达十多个,但省级层面早已“好中选优”地圈定两个县份,邵东县名列其中。10月30日下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两县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撤县设市”申报县份上报国务院,意味着申报工作的“最后一环”即将启动。据悉,目前省级已将申请正式上报至国务院。

[邵东的优势

]

  对于邵东的优势,县长沈志定分析称,该县是全省排名第五的人口大县,是全省GDP排名前十的经济大县,县城建成区面积也在全省屈指可数。更重要的是,邵东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已足以成为一个“市”:农业只占全县三产比重的16%,工业的“五大支柱”中,一次性打火机已占国内70%市场份额,皮具箱包、小五金均占国内40%,中药材专业市场在国内同类市场中名列第二。

  商业更是邵东县的根本。“邵东从前以商业起家,现在以商业立县,将来还要靠商业兴县,要建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沈志定说。

  省市两级城市布局规划,也更增添了邵东县“改市”的底气。

  去年底,省内确定七个“双五十城市(2030年达到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邵东县是其中之一。区位条件和辐射力则是该县“王牌”:“从邵阳市层面来说,武冈在西,东部城市群迫切需要邵东作为‘城市龙头’来拉动发展;从省级层面来说,邵东县处于连接衡阳市和娄底市、‘承中启西’的位置,改市后可辐射周边地区带动整个湘中地区发展。”

  下一步,邵东打算也去寻找发动些“名人资源”,为改市呼吁。

[两次“夭折”

]

  “撤县设市”,邵东县历史上曾遭遇过两次申报“夭折”。

  第一次“申报”是在1993年。

  邵东县人大原主任左玉祥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邵东县的小商品市场就已在全国“很有名气”,活跃的民营经济被称作“邵东现象”,温州等地纷纷来此学习取经。按道理,若当时要申请“撤县建市”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当时没有引起重视,没人知道县改市有什么好处,只由民政部门写了个材料上去。”左玉祥有点惋惜。当年,同属邵阳市的武冈县也在申报改市,并且“明显比邵东积极很多”。而第一次申报未果,主要是因为按照市里的要求给武冈县申报让步。

  邵东县第二次争取是在1997年。这一年,武冈市市委原书记调任邵阳市市委常委兼邵东县县委书记。

  “他一来就说,邵东条件这么好怎么还没改市呢?”左玉祥讲述,“他提出个问题,说县和市有着质的不同,要扩大知名度发展经济就要改市。直到那时我们才意识到县改市的好处。”左玉祥当时负责“撤县设市”事宜,与第一次申报不同,此次邵东县筹备积极,踌躇满志。

  不料,正是当年下半年,国家政策“闸门”骤然关闭,邵东县梦想再次破碎。

关注
撤县改市,能获得哪些好处?

  邵东与全国众县汲汲以求“撤县设市”,但“县”和“县级市”的行政级别并无高低之分,既然如此,“市”的名分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指出,国内多数省份会对部分“县级市”主要领导实行“高配”,这种暗藏的行政级别差异,是地方上热衷于撤县设市的一个隐秘动力。

  例如,一般而言,县委书记是正处级,而湖南16个县级市中,至少有7个市的市委书记曾为地级市市委常委兼任,为副厅级,如浏阳、资兴等;也有县级市委书记虽然不是地级市市委常委,但却是副厅级干部,如涟源。

  “在行政级别上有机会提高半级。”牛凤瑞表示。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教育部拟定违反师德10行为 受处分者暂缓资格注册
下一条:外交部:欧盟和日本有防空识别区 中国为什么不能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