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发掘最新成果:文物两万余件套 瓷器最多

广州日报   2017-11-26 09:07

­  打捞故事:“南海Ⅰ号”促成中国水下考古队

­  出席研讨会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是30年前中国第一批11名水下考古队员之一,至今唯一坚守海底考古一线的中国首批队员,他是“南海Ⅰ号”、“南澳Ⅰ号”首位下水发掘人,亦是唯一一位下水录下20分钟“南海一号”水下全貌和真相视频者,崔勇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回忆了“南海Ⅰ号”发现的细节和中国水下考古队组建的片段。

­  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  1987年夏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馆档案记载中,查到当年一艘叫做“莱茵堡(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就沉没在广东阳江和台山之间海域,于是决定到南中国海探测打捞。在中国境内打捞必须和中国合作,广州救捞局承接了这一任务。可谁也没有料到,一抓斗下去却捞上来了247件器物,有瓷器有锡器,还有一条1.72米的大金腰带,原来水下23米深地方,却是另一艘中国古沉船。专家们认定,这艘位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沉船是一艘重要的中国沉船(即“南海Ⅰ号”),于是中方负责人宣布暂停这次打捞,国家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紧急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  “到底是组织潜水员去学考古呢,还是指派考古人员去学潜水?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崔勇说,有人算了一笔账,潜水员学考古要花4年,考古人员去学潜水只要花半年。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考古人,从中找几个合适学潜水的不太难。

­  “我的运气非常好,通过层层体检之后,被选送入交通部广州潜水学校进行培训。”崔勇回忆,潜水员体检不同一般的体检,从皮下脂肪厚度测定,到听力、体能和心肺功能测试,还有加压和氧敏感试验等。

­  最初的潜水训练从一个2米多深的游泳池开始,随后转移到潜水塔进行。直径6米的潜水塔深度分别为3米、6米和12米。实战训练场被安排在从化流溪河水库,最深处超过40米。经过2个月培训,首批潜水训练如期结束,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黄埔一期”。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极其错误的决定”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
  • 美欧关税战若升级 德国或面临2500亿欧元损
  • 美国关税大棒下 欧洲多行业恐陷生存危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