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里“有味儿”咋治?来源于内饰材料,现行标准亟待严格执行

人民日报   2017-10-28 14:00

­  近日,因奥迪Q5存在“车内异味大,坐上去头晕,味道几年都散不去”的现象,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被深圳消费者委员会约谈。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广泛关注。

­  其实,一直以来,车里“有味儿”不是个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曾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结果九成受检车辆甲醛或苯含量超标。不仅私家车,新投入使用的公交车内有时也异味刺鼻。

­  目前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情况到底如何?为啥大品牌汽车车内环境也难以让人满意?有什么办法能清除或缓解车内空气污染?

­  对“有味儿”感受因人而异,车内空气质量关系3亿司机健康

­  车内空气污染物包括苯、甲苯、甲醛、乙醛等,越是高档车有时污染越严重

­  “我这车都买了10年了,到现在还有味儿!”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颖说,“也说不清是什么味儿,反正每天一坐进车里就感觉在慢性中毒。”

­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其中汽车达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超3.6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2亿人。随着车主队伍的壮大,车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关注。很多大城市的私家车主每天要在车内待几个小时,赶上堵车或自驾游甚至会更长。

­  “目前车内异味的现象确实存在,汽车座椅、隔音棉、塑料制品、黏合胶等配件都会影响车内空气质量,个体对异味的感知程度因人而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分会副会长、国家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玢表示,车内异味的主要来源是内饰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甲醛是致癌物质,同时具有刺激性;苯是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对人的血液系统有害;甲苯是神经毒性物质,会令人头晕、恶心、意识模糊;乙醛、丙烯醛是刺激性物质,有些人上车闻到恶臭、流泪等都是因其所致。

­  虽然北方已至深秋,但南方正午的太阳依然很毒。车辆停在室外暴晒一天,再打开车门时涌出的空气还是呛得让人喘不上气。对此,专家表示,车辆内饰产生的有机挥发物浓度大小与环境温度高度相关,高温暴晒相当于给车内污染做“加法”。据统计,气温超过26摄氏度,汽车在阳光下暴晒1小时,污染物就会增加20%—30%。

­  胡玢表示,对车内空气质量,万万不可陷入“价格迷信”,即便是大品牌、高价位的豪车,也逃不开空气污染。“有时越是高档车,空气质量越差,因为密封性相对较好、内饰丰富多样,导致污染物很难消散并不断积累;低档车的内饰简单、密封性差,反而缓解了车内空气污染。”

­  “标准”和“用户体验”不匹配,源于车内空气环境复杂

­  环保部正在制订强制标准,要求增加车内空气质量相关信息公开内容

­  不少车主都觉得车里“有味儿”,有没有找专业机构检测过?很多车主表示,去4S店保养时,从来没听说过可以检测车内空气质量,也没被推荐过类似的服务。

­  胡玢解释,专业的车内空气检测必须将车辆放置在专用环境舱中,要求恒温恒湿以及一定的空气清洁度,封闭16个小时采样后进行测试。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只有汽车生产厂商和专业检测机构具备条件。普通消费者如果想检测,只能委托相关研究机构。“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广州等几个汽车工业集中的城市才有比较便捷的检测渠道,第三方检验机构可以接受消费者个人的委托,但费用较高,检测一次大约需要1.5万元。”

­  既然车子出厂后检测昂贵又麻烦,为啥不能在制造环节严格把关,使用更环保的材料?

­  其实,我国早在2011年就已发布《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于2012年3月1日开始作为推荐性标准实施。但很多车主表示压根没听说过这个《指南》。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国家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起草人葛蕴珊认为,《指南》发布以来,国内外相关汽车公司都比较重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部门,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最近几年,制造商在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控制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5月19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下一轮92号95号
  • 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今日启动 调查
  • 检察机关依法对杨子兴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