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吉林籍医生的伟大壮举 处处戳中国人的泪点
宋巍在餐桌前吃饭,左手做出“剪刀手” 陈玉国供图
新闻提示:一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6月15日晚。一个普通的医生,用自己的伟大举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誓言。他的举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人们赞扬他,崇敬他,他的名字,成为近日神州大地上跳动得最为强劲的音符!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则消息被大家转疯了。
“宋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于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突发脑干出血,虽经全力抢救,仍然回天乏力,6月15日晚,年轻的生命定格在34岁。他捐献了一个肝脏、二个肾脏、二个肺还有二个角膜,使四位濒临死亡的患者重新站立,两位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见光明。这是上海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和组织最多的一例。向宋巍及他的家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位吉林籍医者的伟大壮举,句句戳中吉林人的泪点。
6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见到了宋巍生前的科主任,导师和师弟。
开早会时得到这一消息
大家都很震惊
6月16日早上,肝胆胰外科40多位医护人员依照惯例开早会。开会时,张平副主任说了一件让大家震惊的消息:“朋友圈都在转,有一位医生在上海去世了,捐献了五个器官和两个眼角膜。这个医生叫宋巍,在咱们科读的研究生。”
话声未落,会议室里一片哗然。“大家纷纷回忆宋巍在科里时的情形,为他惋惜,更觉得作为同行,他很伟大。”
陈玉国是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的一名医师,是宋巍的师弟,比宋巍晚一年考入科里读研。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震惊,但说实话,他做出这种事,我并不感觉意外。”陈玉国说,在科里工作,器官捐献的例子并不罕见,何况师兄生前就那么乐于助人。“但这次却发生在自己的师兄身上,他那么年轻,捐献了那么多的器官,救了那么多人,真是为有这样的师兄感到自豪。”
导师说:他朴实、认真,不爱吱声
宋巍是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人,1982年11月22日出生。他家里条件很困难,父母多年有病,宋巍在延边大学医学院读完本科后,在辽源市矿务局职工总医院工作两年,于2010年考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研究生,师从张学春教授。
他是张学春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宋巍毕业不久,张学春就退休了,后来又被科里返聘。
在张学春的记忆里,宋巍身上有着农村孩子的那种朴实劲儿,“做事踏实,认真,话比较少,不爱出风头。”
张学春教授说,这些是宋巍留给他的全部印象。那三年,他们的精力全投都投放到学习和工作上,并没有更多时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2013年,宋巍毕业后到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工作后,他们也很少联系。
“听了他去世的消息,心情很悲痛。但又听说他把器官捐献出来,挽救了其他患者的生命。作为医生,他能这么做,算是尽了‘治病救人’最后的一丝努力了。作为老师,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
张学春说,工作中,他接触到那么多严重肝病患者,因为没有肝源得不到救治,最后离开了。“他是一名医生,能够唤起更多的医护人员从我做起。我希望通过这种行为,促使国家最终形成法律,为换救更多的病人做出努力。”
师弟说:他乐于助人是位温暖的大哥
作为师弟,陈玉国跟宋巍的接触更多一些。“他长得浓眉大眼,长相很端正,一脸正气,一看就是个东北小伙。”
陈玉国说,宋巍比他早一年进科里学习,又有两年工作经验,因此比他懂得更多一些。“我们不是在一个医疗组工作,一次,他看到我在换药室为患者换药,事后就告诉我,伤口感染化脓了该怎么处理,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陈玉国说,那时候刚进科里,特别感谢能有人告诉他这些。
而陈玉国和宋巍私下里也有一些交流。“有时候,我们处理完患者,写完病例,就聚到一起聊天,他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感情上遇到什么问题,家里有什么困难,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他都主动关心,问我们出了什么事,就像一位温暖的大哥哥。”
宋巍去世之后,他们科里的师兄弟把平时发朋友圈里宋巍的照片都集纳到一起。记者看到,有一张照片是宋巍在餐桌前吃饭,左手做出“剪刀手”。照片上,宋巍头发很脏乱,很疲态。“这是他连续工作48小时后,才吃上一口饭。我们当医生的常常是这样的。
还有一张照片是宋巍和儿子一起照的,宋巍倚在沙发上,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小手,低着头看着儿子,一脸柔情。
“看到这张照片,大家非常难过。这些留存下来的照片成了我们对他最后的回忆了。”陈玉国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