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安 > 南安新闻 > 正文

状似人脸掌印 南安官桥和铺发现冰臼奇观?

2015-09-23 17:14 来源:南安商报 0

  官桥和铺村被群山环抱,山中石头林立。历经沧海桑田,自然之力在石头上留下了印记,形成如“掌印”“人脸”的奇特形状。世代居住此地的村民对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已经习以为常。然而,近日有游客途经此地,看到这片石头群后既惊又喜。“难道是冰臼群?”近日,这名游客拨打本报热线反映,希望有专家能验证一下。

    官桥和铺村,一块巨石形状仿若“掌印”。

  昨日,记者带着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地质环境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朱建成一同前往官桥和铺村探秘。

    【游客】和铺村疑似有“冰臼”奇观 形状如“人脸”“掌印”

  洪少霖家住丰州,是一位自由工作者,喜欢摄影、写作,常四处旅行。

  “官桥和铺村的石头大多圆融,我发现有好几块石头上有天然的凹陷痕迹,很是神奇。”洪少霖说,有的石头看起来像脸,有“眼鼻口”,有的石头则像“掌印”。

  一次偶然中,洪少霖在翻看资料时得知了冰臼的存在。初步了解冰臼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后,洪少霖便联想到了官桥和铺村的那些石头。

  “经过比对,我觉得很像冰臼,但并不确定。”洪少霖说,他希望地质专家能够前往验证,为这些石头“验明正身”。

  “如果真是冰臼,和铺村可能就有申报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了。”洪少霖满怀期待地说,若得到专家证实,这将是泉州市首次发现冰臼群。

    【村民】类似石头以前成百上千 如今大多已被开采

  昨日,记者和朱建成一起来到和铺村。对于记者一行人的来意,村民们显得不以为意,“那些石头早就见惯了”。

  75岁的村民王家珍就住在山脚下,小时候常上山砍柴、放牛,对山上的奇石如数家珍,“那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躺在石头上休息”。

  王家珍说,看起来像“掌印”“人脸”的石头不算稀奇,山上还有几块非常奇特的石头,比如“土地公石”“观音石”,还有“猪头石”“鲤鱼石”“雄鸡石”,形成闽南信俗中“三牲供菩萨”。大概正是因此,这几块石头才从村民的凿刀之下幸存下来。

  “早前山上这类石头成百上千,但如今大多被开采了。”王家珍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人大多以“打石”为生,山上的石头成了现成的原材料。

  在村民王徳莘的带领下,沿着村路,记者一行在一民居附近看到了洪少霖所说的“掌印”石头。只见大石正面有4处深三四厘米的椭圆形凹槽,状如四根手指嵌入其中,令人惊奇。在村道旁,另一块石头也有明显的圆形凹痕,看过去仿佛一顽孩半遮脸,露出两只眼睛。

  “山上还有更多更奇特的石头。”跟随着王德莘的脚步,记者一行走进山里。10多分钟后,记者来到一块大石面前,只见巨石上宽下窄,表面光滑,石头表面有数处凹痕,似水自上而下垂直落下冲击而成。此外,“鹰嘴”“苹果”“巨龟”“躺椅”……千奇百怪的石头,令人叹为观止。

    【专家】不是冰臼而是古海石 和铺村以前可能是海沟

  朱建成在考察完和铺村的地形地貌和石头的表征后,给出结论:不是冰臼,是古海石。

  朱建成说,其实来和铺村探秘之前,他心里已经将“冰臼”的可能性排除了。他解释,冰臼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形成时间在两三百万年前,是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

  “从时间上来说,存在冰臼的可能性不大。”朱建成说,2012年-2015年,他带队进行泉州城市地质调查时,通过科技手段测龄发现,泉州的基底地层大约在七八万年前形成。“泉州是一块比较‘年轻’的陆地,基本不会存在冰臼。”

  朱建成表示,山中的石头基本都是古海石。他指着一块石头说:“这些坑和缝是海水长时间的冲击和侵蚀形成的。”对于形成时间,朱建成表示,目前无法确定,但至少是上万年以前,甚至是数十万年前。

  冰臼和古海石都是在石头表面上形成坑、洞,除了时间,还有什么方式来区分?朱建成说,古海石是海浪以水平方向作用,所以坑、缝、洞大多出现在石头的侧面,而冰臼是受冰水垂直方向作用而形成,石头的顶部会出现坑、沟,而且层次分明。

  “泉州晋江、南安等地均有古海石,证明这些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海。”朱建成告诉记者,和铺村被群山环抱,他觉得此前这里应该是一条海沟。

  临别前,朱建成建议村里对这片地区采取保护性开发,“如此多形貌的古海石不多见,非常有特色,不应再破坏,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能恢复了”。(记者 苏明明 洪丽燕 朱晨辉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被摩托车撞倒后遭宝马车碾压
下一条:马来西亚“侨三代”苏连喜踏上回乡路 拜宗祠踏祖屋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