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水头峰山岩:几经修缮旧貌换新颜
胜迹名片
峰山岩寺位于南安市水头镇紫竹山上,地处泉州和厦门的交会处,西邻郑成功陵园,与五里桥只隔几里之遥。寺庙始建于元初元贞至大年间(公元1295-1311年),庙中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
景点推荐
鼓楼、钟楼、双龙柱、念佛院、大雄宝殿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将江苏常熟市福兴寺远离尘世的喧嚣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南安水头镇也有这么一座佛寺禅院,它就是峰山岩寺。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一睹其风采。该寺由前、中、后三个大殿组成,三大殿依山而建,且逐殿升高。前殿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两边四大金刚护法;中殿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两旁的十八罗汉姿态各异;后殿有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金色的琉璃瓦在骄阳下闪闪发光。在寺院两侧则建有钟楼和鼓楼,分别安放着一口大钟及一面大鼓,敲钟击鼓,洪音远播。
记者环顾峰山岩寺四周发现,该寺庙周围长满了竹子,使得整个寺庙更显青翠。据志书载:“此地遍山长竹,四时青翠欲滴,俗称‘竹仔山’。且相思苍松,掩映其间,流泉淙淙,鸟语花香。”
据峰山岩寺知客宗如法师介绍,峰山岩寺始建于元初元贞至大年间(公元1295—1311年),为南宋主簿晋江人刘君辅出资修建。传言刘君辅在南同两邑广获良田,计三十六庄,岁租八万四千石,复有山林于祥芝本里。致富后的刘君辅不忘捐资办学,于是兴建了寺院,即峰山岩寺。“峰山岩寺曾经是一个拥有僧尼近百人的古刹。”宗如法师告诉记者,从峰山岩寺不远处的一个尼姑潭的遗址以及一个上世纪50年代被毁的养马石槽,可以推断出峰山岩寺曾经辉煌过。
“世事无常,峰山岩寺也历经兴衰。”宗如法师坦言,300年前,清军入关,郑成功率师占据金厦与之对抗,东南沿海成了战场。那时候该寺被夷为平地,寺中有关文物荡然无存。民国后,有一些历代的高僧驻锡于此,集资重建。到“文革”期间,峰山岩寺再次遭到破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得以重建,使得峰山岩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最近正新建大雄宝殿,待修建完毕我们还将举行一个仪式。”宗如法师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也日益普及,寺院僧众和来寺朝圣礼佛的海内外信众也日益增多,原来的寺院已无法满足时代信仰的需要,给修行生活和各项佛事活动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峰山岩寺着手新一轮建设与发展,建设了一块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唐式风格的大雄宝殿。“新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大佛祖,以及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宗如法师说。(记者 戴晓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