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郑天送 50年免费帮数千人刈痧(图)
一次救人经历让他坚持至今
郑天送和刈痧的缘分,得从五六十年前说起。“刈痧疗法是我们祖传的手艺。”郑天送说,小时候,他经常看父亲在家帮人刈痧,耳濡目染,自己也产生了兴趣,后来就跟着父亲学起来。
“刚开始,因为要工作,还不是特别地专注。”郑天送说,直到一次自己出去刈痧让病危的人转危为安,让他坚定了要好好学刈痧手艺,帮助他人。
那是大约在45年前,石井埭头村一个年轻人严重中暑,无法吃喝,到石井医院就诊后,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来,其家属听说郑天送的父亲是个刈痧师傅,就找上门来了,不巧的是,那天郑天送的父亲不在家里。
“那时,我已基本上掌握了刈痧疗法,心里一想救人要紧,便独自去了。”郑天送说,当时,他看到一名20岁出头的小伙子,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郑天送二话没说,用热毛巾在其胸口敷了一会儿,就用银针为其刈痧。同时,以大青、板蓝根、鼠尾红、鬼针草等和水,熬成青草药让他服下。两三个小时后,小伙子就清醒过来,张口要吃饭了。
“看到他痊愈后,别提有多开心和满足了。”郑天送说,此后,他更加专注地学习刈痧疗法,并研究出了飞蛇、赤眼、成珠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如今,找郑天送刈痧的人除了当地村民外,漳州、厦门、南京等地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怕祖传手艺失传“强迫”儿子学习
郑天送想让祖传的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育有三子,但大儿子、二儿子对刈痧疗法丝毫不感兴趣,无奈之下,他只好“强迫”小儿子跟着他学习。
“刚开始,我也不是很愿意学习,但经不住父亲的劝说。”郑天送小儿子郑鸿越告诉记者,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现在已能熟练帮人刈痧,也能根据人的脸色、身体状况来判断该用何等力度了。
“这刈痧手艺是父辈传下来的,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继续帮人。”郑天送说,刈痧学起来并不难,最主要的是要克服懒惰的心理,另外还要掌握一些穴位的常识和手指的力度。“熟能生巧。”郑天送说,初步学习,要用手指握紧针尾,这样才好把握力度,不会用力太深,伤害到其他穴位。
郑天送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刈痧疗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见习记者 洪雅娟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