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都·魅力南安”民间技艺令人称绝(图)
2014-07-14 15:08 来源:南安商报
0
指尖上的“漆线”艺术
来自丰州镇的陈春松,是泉州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在一个红色瓷瓶上,用白玉般的“漆线”粘出一幅“双龙戏珠”图,条、盘、缠、堆等各种手法,眼花缭乱。
“我从小学习漆线雕,是第七代传承人。”陈春松说,漆线雕是闽南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工艺讲究、制作耗时。“仅一条龙,不仅要注重龙身、龙尾的打造,鳞片的多少也靠技艺展示,要做到线条流畅、形体优美。”
和陈春松师出同门的黄晓霞在现场展示漆线雕技艺。
陈春松旁边是他参加文化周期间刚收的“小徒弟”徐申雅,11岁的她负责搓“漆线”,偶尔简单的部位由徐申雅完成。临走前,徐申雅还向老师要了联系方式,“老师夸我有天赋。”徐申雅笑着说,她打算回去后,再去正式拜师学艺。
制出农忙晴雨蓑衣
蓑衣制作传承人诗山镇鹏峰村的陈奕培在现场制作蓑衣。
来宾兴致勃勃地试穿陈奕培制作的蓑衣。
走到蓑衣展示点,64岁的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奕培,拿起几片棕皮,经过整理、裁剪、缝制等工序,短短15分钟,一件微型蓑衣就基本成型。“制作一件正常大小的蓑衣所用的时间比较长,大约3天。”陈奕培说。
制蓑衣这门技艺在陈家已经传承了五六代,陈奕培从11岁开始学习。“雨天遮雨湿不透,晴天遮阳还透气,比如今流行的塑料雨衣还实用。”陈奕培说,早先,蓑衣是农家必不可少的农具。
这天,陈奕培带来了12件蓑衣,都被市民买走收藏。“这手工艺太神奇了。”20岁的南京小伙子盛钰仁赞叹道。盛钰仁在南京大学读大一,为写论文,特地来泉州寻找传统手工艺人。偶然在泉州街上看到广告牌,才知道有南安文化周活动,于是到现场来转转。
盛钰仁还特地试穿了一下蓑衣,“很轻,一点都不笨重”。盛钰仁与陈奕培交谈了起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