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之乡”南安杨梅越来越少 种植户纷纷改行
调查种植户纷纷改行本地杨梅疏于管理
近日,记者在柳城街道三堡村杨梅基地看到,近千亩杨梅树下杂草丛生,树上果实稀稀疏疏,粒小且畸形。
“山上的杨梅我们都是采来自己吃的,平时就让它‘自生自灭’。”一村民告诉记者,三堡村每家每户都种有几十棵杨梅树,这近千亩杨梅树由所属村民各自管理。
据了解,柳城原本是泉州杨梅的产地之一,三堡村的“山宝黑”杨梅尤为出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杨梅曾是村里的主要支柱产业。”三堡村村支书郑水俊说,2007年,他到漳州考察后,将硬丝、安海柄和安海梗3个杨梅新品种引进到三堡村,并对村里百亩杨梅树进行嫁接。
杨梅种植大户“辣椒”就是其中一户。“嫁接了硬丝品种后,批发价从一两元卖到了五六元。”像“辣椒”一样,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杨梅改良的队伍。
2009年,为整合资源,当地种植户自发组建“南安市柳城三堡杨梅专业合作社”,种植有1000多亩杨梅,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杨梅经营管理体制。
3年前,一场介壳虫病害成为三堡村杨梅产业的转折点。
三堡村李愿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种有三四十棵杨梅树,以前每年能赚两三千元,自从染上介壳虫病后,几乎都死光了。“村委会补贴资金给我们喷洒农药,可惜还是没能救活杨梅树。”李愿告诉记者,现在打零工,一天全家至少能有300元收入,花时间在杨梅树上,得不偿失,便放弃管理了。
无独有偶,曾经的杨梅种植大户吴来,如今家里也只有几棵杨梅树存活下来。“以前自家卖杨梅,现在想吃杨梅还得到市场上买。”
据村民介绍,三堡村大部分村民遇到的情况与李愿和吴来相似,也都放弃了管理,所以近千亩杨梅就彻底荒废了。
只有个别村民在坚持。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堡村唯一还有人经营管理的50亩杨梅基地。这片基地,由三堡村村民“辣椒”和老伴在15年前承包管理。
为了让自家的杨梅品相完美,他们全年都要按时给杨梅树施肥、除草,而每年端午节前后半个月,要雇上两名工人在杨梅落地之前赶紧采摘。
“现在的杨梅市场形势不好,再过5年承包期就到了,到时我们就不做了。”“辣椒”无奈地说,种植杨梅每年成本超过5000元。杨梅每年收成2000-3000斤,一斤卖3-5元,一年下来卖出不到1万元。“赚得少,又很累,还不如出去打工。”
记者走访了解到,类似柳城三堡村的杨梅种植困境同样出现在东田、霞美等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