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大力度推行“河长制” 守护泉州“大水缸”
南安河长,守护泉州“大水缸”
以水为媒,“两溪一湾”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力促南安“生态升级”。图为南安市区武荣公园景观。刘益清 陈鑫伟 摄
每天上午8点半,南安英溪的河道专管员洪新德开始了一天的巡逻。老洪是南安“河长制”队伍中的一员,在他们的日夜守护下,南安全境河流沿岸环境焕然一新。
南安有各类水工程1.4万处,是全省水利第一大县。晋江干流及其支流东溪与西溪横贯全境,大小河流14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12条,水资源总量17.4亿立方米,占泉州市的66.7%。因此,南安又有泉州市“大水缸”之称。
如何保护好全境安全生态水系?近年来,南安加大力度推行“河长制”,坚持“一镇一河一亮点”,创新管理模式,渐渐织出了一幅“文明河流”图景。
实行三级“河长制”配备300多名河长、河段长
南安英都镇,几只白鹭在英溪岸边漫步,微风拂过,送来清新的草木芬芳。曾经“脏乱差”的英溪,如今岸固景美。
这一切,得益于南安“河长制”的推动。2012年,英都镇投入3000多万元对英溪霞溪大桥至董林桥段,实施一期河道整治工程,同时改善周边环境。
呵护母亲河,关键在人。英都镇成立河长办,实行分段包干,让河段长、村级河长以及河道专管员共同治理英溪,并制定详细治理方案,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督查,现场解决问题。
今年50岁的洪新德就是英溪上一名河道专管员,负责涉及民山村段的2.3公里。每天他都要沿着英溪来回巡查,一旦发现河道淤积堵塞、乱堆放乱倒垃圾等现象,就及时制止并处理,确保河岸整洁、河道畅通。
去年台风“莫兰蒂”袭来,天亮后,老洪即冒着暴雨巡查管护河段。他发现,有两棵大树紧紧地堵住了水坝,水流不畅。雨势越来越大,水坝积水渐渐抬高,积蓄起一个小水池。“再这样下去,会把水坝冲垮的。”老洪赶紧汇报给村级河长,由后者反馈给河段长,及时调配了一台机械车。经过两小时战斗,两棵大树被拔起,排除了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