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十三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出台
亮相2016年春晚的洪濑龙阁。
日前,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征求意见、编制、修改等工作,《南安市“十三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出台。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南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文化强市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要指标基本完成,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各县(市、区)前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创作、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对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等领域取得较快发展,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先行区的排头兵。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期间,南安将补足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必需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市、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逐年加大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逐步将乡镇(街道)、建制村(社区)综合文化站(室)纳入全市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一体化配送与运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盘活基层文化资源,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抓好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整合利用庙堂、祠堂或闲置校舍等基层文化资源,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加快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推进数字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确保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继续打造“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特色文化品牌,把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风民俗,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
力争三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目录
“十三五”期间,南安要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有效保护好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22项、石井镇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重要资源,以及新增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力争新增田督元帅信俗、广泽尊王信俗、洪濑龙阁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刣狮、彩球舞、西天佛国雕技艺、桃源傅氏大宗元宵灯会、高甲戏等项目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8项、石井镇5项濒危项目采取多媒体全息记录、收集实物、保护活动场所、认定建档等抢救性保存措施。建设完成石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和九日山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馆,建设1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丰州分库、石井分库建设,实现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对接。
挖掘和整合石井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以及各乡镇闽南文化资源,重点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开发,重点规划建设“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加强国保、省保、涉台文物安消防工程和文物本体修缮工程,扎实推进国保省保集中成片村落漳州寮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工程、南安中宪第修缮工程、南安林氏民居修缮工程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延平郡王祠、大演洪氏民居、凌云叶氏家庙、丰州燕山黄氏家庙、霞美陈氏民居、福铁都督墓等省级保护单位、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
202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130亿
“十三五”期间,南安以建设文化产业强市为战略目标,实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引领南安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支柱产业。
要促进文化与工业设计、科技、信息、建筑、会展、休闲等行业融合,着力推进泛家居产业联盟建设,加快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的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以资金投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等方式入股,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兴办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业、石材文创产业、包装印刷业、工艺美术产业、会展服务业、设计服务业这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在文化旅游业方面,着力打造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旅游节点城市,打响“成功故里,海丝南安”旅游品牌,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国内外旅游人数达950万人次,年均增长11.8%,城乡居民人年均出游6次以上,旅游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产业总收入达130亿元,旅游人均消费突破1400元,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1000人以上。(记者 苏明明 李想 文/图)